“跑步机式”“冰箱式”“躺平式”“侧卧式”“小油条”……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基层干部出现了不少“标签梗”。
轮番登场的“新词”,每次总能迅速刷屏。“跑步机式”干部形容的是看似勤奋、实则空转;“冰箱式”干部指的是“不发声、不发热、不变质”的冰冷存在;而“躺平式”干部表现不作为,庸政懒政。
某种程度上,这些“标签梗”,形象生动、语言犀利、契合网络传播规律,一阵见血地切中基层工作中空转内耗、工作虚浮、急功近利的弊病。身为党员干部,理应主动接受批评与监督。不妨,把这些标签当作一面镜子,时常对照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但仔细想想:这种“精准画像”之下,将千差万别的基层生态压缩成几个冰冷标签,是不是将问题“一刀切”了?用标签去概括复杂的现实,固然简明直观,却也难免失之片面。这种做法,既遮蔽了基层干部日常工作的复杂性,也忽视了个体成员中的差异。
以偏概全,价值误导。基层存在一些干事浮于表面、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对作风存在问题、不称职者,必须亮明戒尺、严肃纠治。但对广大奋战一线的基层干部,还必须充分信任、撑腰鼓劲。
而当“躺平”“冰箱”等词成为刻板印象,这类“花式标签”听多了,对绝大多数默默耕耘、踏实苦干的基层干部而言,心里难免泛起一丝无奈,仿佛辛勤付出被几句轻巧的梗所掩盖。这样一来,因“标签化”损害干部队伍形象,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在不可取。
解构严肃,消解信任。将干部评价异化为“梗文化”,本质上是对公共治理的一种轻慢。群众眼中的干部形象被扭曲,干群之间的理解与信赖,在标签化的鸿沟中日益疏离。
而舆论有强大的导向作用,一旦将个别现象扩大为群体标签,很容易形成“标签效应”,而这种充满戏谑的标签,无疑也在消解组织的严肃性。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如果批评本身,只玩文字梗,却不深入剖析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问题。那么这种批判,是不是也成了一种新型“空谈”?
事实上,绝大多数干部在各自岗位上履职尽责,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风险敢于挺身而出。当我们在键盘上敲出“躺平式”时,可曾想起在防汛救灾里的“逆行者”?当我们在调侃“侧卧式”时,可曾看见在乡村振兴中奋斗的“筑梦人”?
基层工作面广量大,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基层干部身处最前沿。作为政策的执行者、群众的服务员,广大基层干部面对的是事务如山的繁忙、权轻责重的现实、众口难调的处境。这些艰辛与努力,很多时候是无法被充分看到的。

说到底,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新标签,我们需要的是能看透本质的思考,是能体谅基层困境的共情,是能真正推动考核机制改变、让实干的人被看见的建设性方案——
对于少数存在作风问题的干部,我们应通过精准的监督考核、严肃的纪律约束来纠正,而不是用标签进行笼统否定。
对基层想干事、干实事的党员干部,用“减负赋能”的机制支撑、“撑腰兜底”的组织支撑、“实绩导向”的评价支撑,为他们鼓干劲、添动力。
热闹的词很快会过时,但怎么锻造一支忠诚、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怎么建立一套激励干部真干事、为群众办实事的制度?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婷婷
编辑:黄瑞婷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