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勘事业单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讨

来源:红网 作者:张湘周 编辑:朱婷劼 2025-11-12 11:15:57
时刻新闻
—分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关键技术创新与融合正深刻重塑传统地质工作模式。作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地勘单位亟需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在技术、人才、制度与业态上推进系统性创新;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发展动能,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于地勘单位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与装备的升级,更是业态模式、管理机制与制度文化的系统创新,具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重塑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路径。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为特征,推动地勘工作从依赖人力与经验的“粗放式”勘探,向智能化、绿色化、精准化的“智慧勘探”转型。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与先进勘探装备,能够显著提升找矿精度与效率,降低勘探成本与安全风险,实现地生产力的结构性重塑,构筑单位在新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新质生产力是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面对人才结构失衡(如传统地质人员富余而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短缺)、资源配置低效等长期问题,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其发展将倒逼地勘单位推动管理机制、组织模式与激励制度改革,促进人才、技术、数据、资本等要素向高价值领域聚集,催生“人才-技术-成果”复合驱动的新业态,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地勘单位能更高效、高质地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安全保障”等国家重大战略。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关键矿产资源找矿突破,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另一方面,以先进技术赋能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拓展“地质+”多领域融合的服务业态,夯实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

地勘单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现实挑战。

思想认识与系统谋划不足。部分单位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仍停留在技术层面,视其为单一工具升级,未能认识到这是触发管理、业态与制度的系统性变革。由于缺乏前瞻性、可操作性的顶层战略规划,导致转型路径模糊、资源投入分散,未能实现从业务模式到组织文化的全面重构。

科研技术与装备迭代滞后。传统地质“老三件”等装备仍在勘查中占主导,制约了工质工作智能化进程。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钻探等先进技术应用范围有限。地质数据采集、处理与解释整体处于半数字化阶段,数据整合与深度利用困难,制约了工作效率、精准性与智能化决策能力的提升。

人才结构与发展需求错位。当前,具备地质与地理信息、生态、遥感、数据科学等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尤其在数智化与绿色资源开发领域,领军人才与高水平创新团队储备不足,成为制约技术融合与业务拓展的关键瓶颈。一方面,现有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地质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数据建模、AI算法等数字化技能;另一方面,体系化的引才育才机制尚未建立,与高校的合作多限于局部,未能形成可持续的人才梯队。

创新体系与协同效能不高。产学研用存在脱节,科研项目与一线需求衔接不紧,成果多以论文、专利为导向,转化渠道不畅、效率低下。跨单位、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不足,缺乏深层次技术交流与联合攻关的机制。同时,创新的试错空间与灵活响应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了科技资源整合与对主业的支撑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结合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地勘单位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建设。

推动地质技术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能地质技术体系。以湖南省地质院为例,其推动AI赋能找矿突破,构建智能预测模型,显著提升了找矿预测精度与决策效率。同时,应用ZY-800P便携式模块化钻机、全自动数字化岩芯扫描仪、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系统等先进装备与精密仪器,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构建地质数字模型与矿产资源智能图谱,实现数据驱动的勘查决策智能化与管理可视化。

着力构建协同高效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院士专家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与实验室,完善“需求—研发—应用—反馈”的创新闭环。通过设立劳模与技术创新工作室,形成“领军人才引领+团队协同攻关”的机制。改革成果转化机制,在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三方面推动制度创新,有效释放创新活力,提升科技资源整体效能。

重塑适应新发展需求的人才梯队。实施精准化、系统化的人才发展战略。聚焦交叉学科与前沿领域,设立首席专家、技术专家等高阶岗位。一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精准引进领军人才与技术骨干;另一方面,自主培育行业“高精尖”人才,强化青年骨干“传帮带”,实施“一人一策”的高层次人才分类培养。最终打造以领军人才为“塔尖”、杰出人才为“塔身”、青年优秀人才为“塔基”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队。

创新产业模式与拓展服务新领域。推动业务模式从单一勘查向“全链条、一体化”服务转变。在履行找矿增储主责主业基础上,积极拓宽“地质+”“规划+”“环境+”综合服务领域。探索新型测绘技术在智慧城市、碳中和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开拓生态修复、地热能开发、地质碳汇、城市地质安全评价等绿色低碳新领域。通过打造精品项目,增强市场竞争力,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地勘单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事关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地勘事业单位应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人才根基,拓展地质业态,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在现代化地质事业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 张湘周)

来源:红网

作者:张湘周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c.rednet.cn/content/646955/56/154250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