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成功获签首张“湘林碳票”,并凭借此票证获得银行质押贷款。一张薄薄的“碳票”,成为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键一环,实现了从“生态美”到“产业兴”的精彩跨越。这一创新实践,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生动诠释,值得为之叫好。
叫好在于
它将宏大理念具象化为可行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曾是一道现实难题。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多次强调,必须找准转化路径,打通关键堵点。“碳票”的探索,如同为无形的生态价值打造了一把“度量尺”,为沉睡的绿色资源发放了“身份证”。它通过严谨的计量监测体系,将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量化为一纸具有资产属性的凭证。湘西州森林碳储量高达2785万吨,以往是“沉睡的宝藏”,如今凭借“碳票”被成功“唤醒”。这深刻昭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最靠谱的投资,守护绿水青山就是端上了最可持续的“金饭碗”。

十八洞村里的“零碳村居”吸引了游客驻足体验。
叫好在于
它构建了金融赋能绿色产业的良性循环
有价值的票证需要活跃的市场来承载。在“碳票”应用中,湖南省精准打出了“碳票+金融”的组合拳。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从针对清洁能源的定制化融资方案,到“湘林碳票”质押贷款,再到免抵押、快审批的“潇湘财银贷”。这一系列举措,如同为绿色产业铺设了“金融高速路”,让资金活水精准滴灌到项目的“根部”,形成了“金融活、产业兴、生态美”的良性循环。湘西大地上转动的风机、铺展的光伏板、蓬勃的茶山,正是这条“高速路”上的靓丽风景。
叫好在于
它为乡土资源赋予了创新增值的空间
湘西州生态资源富集,“碳票”机制的引入,为这些“土资源”插上了创新的翅膀。十八洞村依托“碳票”发展山泉水产业,年产值超1500万元。这里的“卖点”不仅是水,更是其背后的优质生态品牌,“碳票”成为了产品绿色价值的“权威认证”。从花垣县的先行区探索,到规划中的“零碳景区”和“碳票+文旅”融合,“碳票”正从一个金融工具,演变为激活多重生态价值的“万能插座”,不断拓展着“点绿成金”的想象空间。
叫好在于
它让生态红利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碳票”机制最深刻的成效,在于它让守护绿水青山的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受益者”,真正尝到了“生态甜头”。十八洞村村民获得的分红是看得见的实惠。更深层次的是,它重塑了行为逻辑:过去“靠山吃山”可能意味着砍树伐木,现在则是通过植树护林、提升碳汇能力来创造财富。这种“保护者受益、受益者更愿保护”的正向激励,奠定了绿色低碳发展最坚实的社会基础,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人民心中扎根生长。

十八洞村林业资源丰富 。
“碳票”虽小,却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两山”转化的新通道;如一座桥梁,连接了今日的保护与明日的繁荣;更如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孕育着绿色发展的未来。为“碳票”叫好,是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力叫好,为湖南锐意创新的担当叫好,为基层干部群众的实干叫好!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两山”理论指引的方向前进,让“点绿成金”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就一定能在三湘大地上,书写出更多“绿叶子”变“金票子”的生动故事。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骥
编辑:黄瑞婷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