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辛小湘丨减负“八措”:让教师轻装前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恒光 编辑:黄瑞婷 2025-11-12 09:30:51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从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到严格中小学教师借调借用管理再到精简数据填报与应用程序使用……8条措施犹如一把“利剑”,直指当前教育领域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通知》的出台,既是对教师职业尊严的维护,更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举措。

减负政策一出,立刻引发了热议,得到了广大网友特别是一线教师的好评。许多教师通过社交媒体表达道:“终于可以不为与教书育人无关的事情消耗精力”“政策具有针对性,期盼尽快落地”。叫好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杂务缠身,负担过重的压力和无奈。

过多过频的检查评比,堆积如山的各类报表,与教学无关的各类社会活动等曾是压在一线教师身上的“大山”。更有甚者,据媒体报道,一所学校一年内竟然收到近4000份各类文件,其中大约35%与教学无关。可以说,老师们苦“附加任务”久矣。

繁重的“附加任务”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方面,由于教师们要抽出时间来应付,挤占了大量教学时间,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消耗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降低其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过早产生职业倦怠。此外,还可能影响家校关系,破坏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和谐。若放任这种风气蔓延,必将滋生新的形式主义,消减“双减”成果。

图片

因此,减负政策的出台十分必要且及时。细读这份《通知》不难发现,此次的减负新政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坚持精准靶向。从2019年首次出台教师减负意见到此次的《通知》,六年来政策持续迭代,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缺乏可操作性的量化标准一直是困扰政策落地实施的“痛点”。在《通知》中,诸如“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总量一般控制在10项以内”“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借调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随处可见的具体数字,让政策不只是“原则性要求”,更成为“可操作准则”,凸显出精准治理的智慧。

二是构建全链条减负机制。众所周知,教师的负担过重不是由单一原因导致的,涉及思想观念、政策执行、日常管理和监督问责等方面。从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的源头遏制,到统筹推进“一网统管”、严格规范管理中小学校承担社会考试和教师监考任务的事中管理,再到监测核查机制的事后问责,《通知》构建起长效的全链条治理体系,避免了减负成为“一阵风”式的治理。

三是凝聚协同共治的合力。为教师减负,从来不是教育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参与。《通知》明确要求,一方面要推动发挥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教师减负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纪检监察、网信、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可以说,当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效应逐渐显现,“多头摊派”“跨界加码”的痼疾将得到更有效解决。

图片

有了好的政策、好的蓝图,关键在落实。在笔者看来,减负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离不开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和教师反馈机制。只有对顶风增加教师负担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变相摊派任务、执行不力的地区严肃问责才能形成“震慑”;只有重视教师的切实感受,畅通教师诉求渠道才能让政策落地更有温度。

当然,在为教师减负的过程中,还需警惕负担的变相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有明确的“边际感”,绝不能将教师卸下的担子,又转移到别处,这不仅是对教育初衷的背离,也容易造成新的教育焦虑。

教育是培根铸魂的沃土,教师是培育人才的“灵魂工程师”。《通知》的出台,既是对教师群体的真切关怀,也体现出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当新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改变,广大教师必能轻装上阵,更好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恒光

编辑:黄瑞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