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邹银凤:数智赋能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体系化建构思考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邹银凤 编辑:黄瑞婷 2025-10-11 10:06:57
时刻新闻
—分享—

当前,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思政教育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共生”。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数字设计等技术的有机融合,为思政课体系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导青年学生在智能时代既掌握数字技能,又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科技视野的新时代接班人。

必要性与紧迫性:数智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化建构的意义。当前,数智化转型是技术迭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本质的深层变革。数字技术的介入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导”转型,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变。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认知偏好,构建多维数字画像,教师可精准识别思想动态,动态生成个性化教学方案;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学生能在历史情境中深化理论认同,增强情感共鸣。同时,数智化为思政教育拓展了实践场域,如运用区块链技术解析社会公平议题,将抽象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度链接,实现知识具象化。高校思政课需主动拥抱数智技术,革新教育方式,利用算法优化教学内容的精准推送,通过数字伦理教育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

整体观与系统观:数智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化建构的指向。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体系化建构,需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资源要素、构建协同机制。首先,教学内容需从“单维知识”转向“多维融合”,形成知识、情感、实践三位一体框架。如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历史事件场景,或借助情感计算技术分析学生情绪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情感共鸣。其次,教育生态系统需从“孤立课堂”转向“开放协同”,实现课程、平台、资源、评价的四维互动。课程层面将传统思政课程模块化,嵌入数智技术案例;平台层面搭建智慧教学系统,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资源层面依托数据驱动构建动态资源库,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评价层面分析学生课堂互动、作业提交、实践参与等行为,生成动态学习画像。再有,协同育人机制需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共治”,实现教师、学生、课程、环境多方联动。思政课教师需既掌握思政理论,又精通数智工具;学生需构建“自适应学习”模式,根据画像推荐差异化内容;课程则需实现主干课程与拓展课程联动,形成跨学科知识网络。环境层面需打造“虚实融合”育人空间,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认同。最终构建起技术赋能、价值引领、生态协同的数智化思政课新体系。

守正与革新:数智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化建构的策略。数智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体系化建构,需在守正中革新、在革新中守正,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辩证统一。守正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通过大数据挖掘经典理论与当代实践的逻辑关联,确保数智技术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强化教师理论素养,要求思政教师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升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与科学性。革新方面,需以技术为突破口重构教育生态,打造混合教学空间,通过数字技术构建教学场景;建立智能循环系统,实现“精准滴灌”与“因材施教”;构建双轨评价体系,形成科学评价闭环。通过守正筑牢价值根基,革新激活教育动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方法论支撑。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邵阳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邹银凤

编辑:黄瑞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