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辛小湘丨帛书归“湘”,又一片文明“拼图”被寻回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胡雅南 编辑:黄瑞婷 2025-10-14 09:26:02
时刻新闻
—分享—

中秋的团圆氛围尚未完全散去,一场跨越时空的“游子归乡”便在星城长沙温馨上演。10月13日,国家文物局将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文物132件(组)正式划拨入藏湖南省博物馆。这批承载着先秦智慧的珍贵帛书,在历经数十载漂泊后,终于回归故土。

微信图片_20251013170455_22_196.jpg

10月13日,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

帛书回归,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又一珍贵的实物注脚。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其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内容关乎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天文历法、军事战略,是研究天文学、军事学、文字学、文献学与思想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它们的回归,意味着中华文明的“拼图”又寻回了重要一块。

湖南省博物馆无疑是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的最佳“归宿”。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湘文化的守护中枢,拥有与帛书同时代、同地域的丰富馆藏,有着国内首屈一指的战国文物研究体系。在这里,新入藏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将使湖南省博物馆得以结合其现藏的国内唯一一片子弹库帛书原物残片以及其他楚汉文物,构建更为系统、深入的楚文化研究、阐释与展示体系,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世界级的楚文化研究学术高地。

813941b5f45845d2a083190c8bad0acf.png

a3a0b22120cd4d23bb5883a398267429.jpg

湖南省博物馆在帛书、帛画保护研究方面积累了独特而宝贵的经验,在此次帛书的移交和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湖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实验室,研究人员搭建了专用的非接触式拍摄平台,对帛书进行可见光到近红外的连续光谱扫描,不仅可以识别出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差异、褪色痕迹及潜在污染区域,还能透射到折叠部分下层的影像。面对部分尚未揭剥的残块,研究人员运用在马王堆丝织品保护中积累的经验,通过透射红外成像技术,已在一块尚未完全揭剥的帛书残块上,新发现了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字样40余个。这是帛书回归以后研究的首次突破。

图片

9月11日,专家在湖南省博物馆核验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对湖南省博物馆而言,迎接这批国之重宝意味着开启了新的使命。在文物保护方面,将启动深度无损检测,运用高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面扫描等科技手段,对帛书开展科学修复与全面数字化存档工作,双轨并进,确保文物获得全方位、可持续的守护。在学术研究方面,将与国内外顶尖学术机构协同攻关,共同深化课题研究,举办国际会议并推动成果出版,全力将湖南打造成为楚文化研究的全球学术标杆。在展览展示与传播方面,将致力于让帛书“活”起来、“传”开去,精心策划“楚帛书回家”主题特展,运用数字技术生动诠释帛书内涵,同时,联合权威媒体矩阵,宣传帛书核心文化价值,提升公众影响力与文化感召力。

此次《五行令》与《攻守占》的成功回归,是我国通过国际合作途径追索流失文物的典范案例,其返还入藏堪称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此举不仅为中华文明谱系补回了至关重要的实物篇章,更向世界清晰传达了我国守护文明根脉的坚定决心,并为此类文化遗产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中国方案”。当我们有能力、有意识地去追寻、保护并深入研究这些文化遗产时,本身就彰显了一种文化主体性,这份“知来处、明去处”的从容与自信,才是文物所承载的更为宝贵的财富。

我们相信,在国运日隆、文风蔚然的新时代,将会有更多流失文物踏上归途,让沉淀于器物之上的民族记忆与智慧,重新汇入中华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胡雅南

编辑:黄瑞婷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