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更加和谐”,这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又专门作出全面部署。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举国上下正努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入发展,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正朝着和谐的方向大步迈进。尽管社会转型时期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层出不穷,多元化出现,甚至有时有些地方的阴暗面、黑势力一时盛行,但有党和政府的果断处置,化解了矛盾,消除了不和谐的隐患。在这里,本文重点就心存包容促进和谐这一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进行阐述。
包容,即宽容、容纳,一方能容忍另一方在非原则问题上的不足或缺点,从而达到团结共事,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包容的本质就是一种内在的活力和无形的力量,它能把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拉向近距离、拉向零距离、拉向亲和,进而使人际关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亲如一家,做到在思想上相互沟通,情感上相互理解,学习上相互交流,工作上相互支持,能力上相互补缺,换位思考互相筑台,形成合力共创事业辉煌。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与包容相悖而引发的各种格格不入的矛盾和不良现象常有发生。
广大党政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有的群众却不愿对他们讲真话,说明有的领导下基层的方式方法不当,与群众没有共同语言,群众不愿和你讲实情;现在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干群关系却越来越松散,原因在于干部与群众直接打交道少了,间接性服务多了,群众对干部的认同感和信赖感减弱了,干群的心理距离疏远了。有些干部为了个人的升迁和利益,有的无中生有相互放臭,造谣中伤;有的相互拆台,挤压对方;有的相互忌嫉,挑拨是非告黑状;有的人际关系日趋紧张,处于冷战状态,等等。这一系列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从总体上看,只是一定范围的,或者是小圈子内的,也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地方、个别单位和个别人身上,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化解,任其蔓延,势必酿成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大局的稳定,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进而人为地影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其实质而言,归结到一点是由于包容上的缺失,而导致价值取向的混乱,使本不该发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应运而生。
因此,培育全社会成员的包容心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携手共创美好明天,显得多么神圣和重要。在现代社会工作、生活中的人群,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各种关系和交往,为获取各自的正当利益也必然会发生各种难以避免的摩擦和矛盾。这里,关键是要有相互包容的心态,如果缺少这种心态,就容易把小事闹大、大事闹僵,直至矛盾激化产生质的变化,行为走向极端,结果是两败俱伤,悔之晚矣。这样的深刻教训,在社会上并非少见,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应牢牢记取。“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拥有宽恕之心、大度之态,才能让人充满阳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和谐。包容是颗金子,拥有一颗包容之心,你就拥有了让你受益一生的无价之宝。包容一个人,能赢得一份温暖;包容一种流言,能消弭一份争执;包容一次伤害,能化解一份仇恨;包容一句话,能消除一个矛盾,让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周友兴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