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精神坐标以其永恒的光芒,穿越时空,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雷锋精神,正是这样一座不朽的丰碑。它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与升华,早已超越特定历史语境,从一种政治号召演变为蕴含奉献、敬业、创新、奋斗等“普世价值”的道德旗帜。今天,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褪色,反而以其深沉的价值力量,成为支撑实现宏伟蓝图的精神引擎与行动密码。
价值共振:精神坐标与战略蓝图的时代交汇
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更离不开坚实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而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忠诚信仰、实干作风、进取锐气与奉献品格,为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形成了深刻的价值共振。
雷锋精神的核心要义,在新时代语境下可凝练为五大要素:忠诚信仰、实干敬业、锐意创新、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这五大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三高四新”战略的全面落实提供了系统性的“价值赋能”。
实干敬业(螺丝钉精神):这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微观动力。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职业态度,正是现代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制造业由“制造”向“智造”跃迁的过程中,每一个岗位都是一颗“螺丝钉”,唯有极致专注、精益求精,才能筑牢产业根基。
锐意创新(钉钉子精神):这是攻克“卡脖子”技术、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内生驱动力。雷锋“善于挤和善于钻”的学习劲头,正是科研人员“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与“迎难而上”的攻坚意志的缩影。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唯有发扬这种“钉钉子精神”,方能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利益藩篱的思想基础。改革进入深水区,必然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集体主义情怀,激励着各级干部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树立全局观,勇于自我革命。
忠诚信仰:这是奋进新征程的根本保障。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是雷锋精神的灵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中,这种信仰提供了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艰苦奋斗:这是攻坚克难的作风底色。在经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雷锋“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的奋斗精神,激励着全省上下迎难而上,将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实践具象:“三大高地”建设中的行动密码
当精神力量融入具体实践,便能催生出改变现实的强大动能。湖南在打造“三个高地”上持续用力,而雷锋精神正以具象化的方式,转化为各行各业的行动密码。
“螺丝钉”铸就“大国重器”——制造业高地的工匠底色。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核心在于人才与技术。而人才的精气神,恰恰是“螺丝钉精神”的当代回响。中联重科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雷锋精神在现代企业中的生动演绎。企业秉持“技术是根,产品是本”的理念,持续自主研发,成功推出全球最长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等一系列“大国重器”。这种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正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现代诠释。在个体层面,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的“全国技术能手”彭小彦,是新时代“雷锋式”工匠的典范。这位“80后”数控加工员,在男性主导的车间里,凭借一股“拼命三娘”的劲头,两年绘制600多张三维图、写下5本笔记,最终驯服高精度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她的故事证明,正是千千万万个像彭小彦这样的“螺丝钉”,以极致专注和不懈钻研,支撑起湖南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和“创造”的跃升。
“钉子”撬动“科技高峰”——创新高地的攻坚意志。科技创新,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难题较量的持久战。唯有具备“钉钉子精神”,方能久久为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科研生涯,完美诠释了这种精神。在特殊历史时期,他利用批斗间隙坚持研究水稻雄性不育;面对一次次失败,他始终坚信“灵感=知识+汗水”。正是这种不惧风雨、埋头苦干的韧劲,让他最终培育出高产杂交稻,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同样,被誉为“试管婴儿之母”的卢光琇院士,毅然放弃17年的手术刀,投身生殖医学研究。她多次拒绝海外定居,将所学技术带回祖国,为国家“优生优育”事业奉献一生。她的选择,是雷锋“为人民服务”在科技领域的崇高实践。在机构层面,国防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将“自主创新”作为强军兴军的关键,强调“补短板”“久久为功”,已将“钉钉子精神”内化为科研文化与人才评价体系。这种从个体到组织的系统性转化,正为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注入持续动力。
“一滴水”汇入“改革大潮”——开放高地的协同担当。改革,本质是利益的再调整与资源的再配置。在内陆省份打造改革开放高地,更需要打破壁垒、协同发力的“一滴水”精神。湖南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制度化回应。通过建立“容错免责”机制,为“敢闯敢试”的干部松绑,有效破除了“多做多错”的思想束缚。这一机制与雷锋的奉献精神形成正向激励循环:精神赋予勇气,制度提供保障,共同推动深层次改革。在基层治理中,长沙市望城区检察院将雷锋精神融入检察职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他们不仅依法办案,更通过司法救助帮扶受害人,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帮助企业合规整改,恢复运营,保障数百名员工就业。这种将“螺丝钉精神”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做法,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优化了法治营商环境,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注入了柔性力量。
长效机制:从精神感召到制度保障
将雷锋精神转化为持久的实践动力,唯有构建教育引导、载体创新与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方能实现精神传承的常态化与实效化。
强化教育引导,筑牢思想根基。应将雷锋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文化全过程。例如,雷锋故里长沙市的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将“雷锋精神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理念,通过常态化课程与活动,让精神从小扎根。在干部层面,将雷锋的实干精神转化为“闯”的劲头与“干”的作风。
创新载体形式,发挥示范作用。设立“雷锋式”创新工作室,将“螺丝钉精神”与岗位创新结合;开展“岗位学雷锋标兵”评选,将精神内涵转化为具体的职业标准。近年来,湖南涌现出彭小彦、杜登文、卢光琇等先进典型,他们在制造业、邮政、医疗等不同领域践行雷锋精神,生动诠释了“平凡岗位亦可伟大”的时代价值。
健全制度保障,实现持久转化。要将精神内涵转化为制度规范,如将“为人民服务”融入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设计,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纳入行业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将“敢闯敢试”的改革勇气固化为“容错免责”等制度安排。唯有如此,精神力量才能获得持续的实践反馈,成为推动战略落实的持久动力。
要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雷锋精神提供了精神底座与行动密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精神高地。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湖湘大地上,继续闪耀其不朽光芒,激励7300万湖南人民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副教授 姚湘莲、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教授 刘凤健)
来源:红网
作者:姚湘莲 刘凤健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