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正式发布,本次国考共计划招录3.81万人。
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信息显示,本次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有一个重大变化:
按照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关政策要求,对公务员招录年龄条件作适当放宽调整。最高报考年龄调整至38周岁,而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则可放宽至43周岁以下。
35岁→38岁,“放宽”背后有何风向?
其一,将带动省考乃至全社会跟进。
作为人才招录“风向标”,国考调整已推动四川、上海等地先行探索,此次全国性放宽将加速“地方对标”,更倒逼社会、用人企业反思“35岁门槛”合理性,推动就业评价“去年龄化”。
其二,放宽的是年龄,衔接的是时代。
既衔接延迟退休政策,让38岁入职者仍能为社会创造二十余年价值,又为公职队伍吸纳有社会经验的“中坚力量”,同时以政策暖意缓解社会年龄焦虑,传递“重能力、轻年龄”的用人导向。
其实,当下职场竞争过程中的年龄焦虑早已呈现“前置化”特征,不少人在30岁就开始担心35岁的到来。同时,生育率走低、老龄化加深,我们正步入一个“人越来越贵”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打破僵化的年龄限制,正是对人力资源的科学“盘活”,也是对人才价值的重新认知。
在结构上,公务员队伍不仅仅需要刚出校园的“年轻”,也需要带着社会阅历、专业技能的“成熟”。
毕竟,公共服务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直面复杂的社会现实与多元的民生需求,需要“懂市场、懂企业、懂民生痛点”的人,需要“经历过房贷压力、育儿艰辛、养老困扰”的人,这一群人制定的政策才能更接地气,更解民忧。
更何况,人生本就没有固定的赛道,职业发展不该被年龄框定。国考年龄放宽这一政策调整,是当下国情中一个务实、且充满善意的改进,也是给梦想多三年时间,给人生多一种可能。
我们乐见其“策”,更期待其“效”。
不过,考公终究是万千职业中的一种,不必因它的引领作用就盲目跟风。“人才无关年龄,职业无关高低”,考公能实现价值,但不是唯一的价值出口,未来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为社会创造了什么。
因此,政策导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让更多人挤进公务员队伍,而在于它能成为一个催化剂,打破“35岁门槛”对职业选择的束缚,激活更多元的社会职业可能性。
也意味着,允许更多人在“35+”的年龄可以选择暂停、转向甚至重新出发。
江河万里,非一源之水。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应是体制内外各有优势、动态平衡,让人才在不同赛道上各得其所、共同成长。如此,方能聚百川之力,成发展之势。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米
编辑:黄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