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长沙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内涵丰富,驻长高校有责任和义务用好、讲好、传播好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的应用,切实提升其育人实效。
红色文化资源与立德树人的内涵及其联系
红色文化资源,乃“红色”“文化”“资源”三者的完美融合,是对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红色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表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发展时期通过顽强拼搏、英勇斗争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功能的历史见证和革命传承,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遗址、建筑和文物,而且涵盖非物质形态的革命历史、文艺作品和精神标识,具有历史性、文化性、教育性等特征。
目前,学术专家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均提出了物质与非物质的区分,包括物质、精神、制度和人物等方面,是人民群众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历史遗产,如红色遗址、红色精神、革命纲领、革命人物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概念包含立德、树人两方面。立德指的是树立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将德育与智育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出既有深厚知识底蕴,又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新一代公民。
立德与树人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中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支撑,人才的培养将失去方向和意义。同时,树人也是立德的延伸和深化,通过教育引导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进一步彰显道德教育的成果。
红色是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与高校的立德树人任务高度契合,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是对立德树人任务的深刻契合与有力推进。高校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加强红色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维度途径,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长沙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分析
芙蓉国里尽朝晖。长沙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热土,具有独一无二的丰富红色文化遗产,红色底蕴深厚。长沙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以人物、革命旧址和遗址等在内的物质类和以红色精神为主的非物质类。
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革命志士和烈士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等。《湖南革命遗址普查报告》将革命遗址分为五种类型,其中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主要是指以物质形态展现出来的红色资源。其中,在革命领导人故居类,有清水塘故居(这里既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也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后组建的第一个家的所在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文家市会师旧址(这里陈列着大量与秋收起义相关的文物和照片,以及1930年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部队在文家市击败敌人、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珍贵资料)、八路军驻湘办事处、许光达故居、徐特立故居、李维汉故居、何叔衡故居等。在烈士墓类,包括黄兴墓、蔡锷墓、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长沙会战碑、杨开慧烈士墓、湖南烈士公园、湖南革命陵园、雷锋纪念馆等。在纪念设施类,包括橘子洲、岳麓山、爱晚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旧址、湖南党史陈列馆等。
第一,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等。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沙有着以谭嗣同、毕永年、杨昌济、黄兴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志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沙涌现出一批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杨开慧、许光达、王震等为代表的革命斗士;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长沙又相继诞生了以雷锋为代表的杰出模范人物。
第二,相关红色精神。长沙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蕴含着敢为人先、改天换地、百折不挠、发愤图强的浓厚红色文化气息。长沙作为一方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其中多位党史人物的革命故事都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的优秀品质。例如毛泽东的革命理想高于天、蔡和森的信仰如铁撑巨艰、刘少奇的人民利益放首位、胡耀邦的实事求是开新局等革命精神。
第三,重大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部队在浏阳文家市会师,并在文家市作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抉择。在抗日战争时期,四次长沙会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解放战争时期,程潜、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宣告起义,长沙和平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长沙视察工作等。进入到新时代,“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长沙,正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持续用力建设“三个高地”。
长沙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现状分析
长沙红色文化资源有育人功能,高校有立德树人的任务,两者有融会贯通之处,因此推动长沙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到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中,帮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近年来,驻长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许多高校将红色文化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实践教学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知识,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构建出红色场馆育人、校史育人、红色游学育人、研究育人、艺术育人、环境育人“六位一体”的红色育人体系,探索出“馆课一体化”沉浸式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相统一,打造出“大思政”育人“大课堂”;长沙民政职院的红色文化教育专题馆占地900平方米,收录160位湖南革命人物史事资料,收藏3万册珍贵图书,研发“青年毛泽东成长足迹”虚拟现实教学资源,拍摄有学生原创“我心目中的革命人物”系列专题片,是资料收藏、图书阅览、教育教学、对外交流的一个“宝藏”之地。同时,高校还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文化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此外,一些高校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红色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拓宽了红色文化传播渠道。
但在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中,也出现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挖掘力度不够,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
学校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层面对长沙红色文化资源在立德树人实践中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部分高校对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长沙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理解也不够深刻,缺少对红色文化重要性的深入认识和全面规划,存在弱化红色教育的现象,导致学校未形成浓厚的学习长沙红色文化资源的氛围。
挖掘长沙红色文化资源力度不够。部分高校对长沙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并不明显,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及革命遗址等被较少地用于实际教学中,未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例如,师生都知道岳麓山风景区,但却不知道岳麓山上众多的抗战遗迹及纪念建筑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比如,麓山忠烈祠原为纪念岳飞的岳王庙,后改建为忠烈祠,是纪念在淞沪会战牺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阵亡将士的。这类红色文化资源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上的发掘利用还不够全面,需要将其中重要的事迹和故事挖掘出来,并运用到高校育人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绝大多数驻长高校已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当中,但是受到各项干扰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运用长沙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单一化,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如互动讨论、群体合作等。首先,教师自身对长沙红色文化资源的搜集方式较为单一,虽然有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搜集采用了实地探访的方式,但多数教师是通过间接经验的方式获悉长沙红色文化资源。其次,教师主要是以讲解的方式给学生拓展长沙红色文化资源,其次是以学生自学的方式,而使用实地参观考察、开展专题讲座或班会以及其他方式较少。此外,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也有待提高,难以将长沙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并做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部分学生红色文化资源知识储备不足。尽管多数大学生对长沙红色文化资源感兴趣,但却不了解长沙红色文化资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不清楚长沙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何在、对于长沙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另外,大学生参观红色文旅景点的过程中,容易被文化产品的推销、当地特产的推广等经济消费所影响,最终导致红色文化实践成为参观旅游,而忽略了最本质的教育内容,从而影响到红色文化资源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
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具体路径
构建长沙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为有效地整合和利用长沙红色文化资源,高校需要采取系统化资源整合的方式来设计和实施红色教育。首先,按照长沙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类型和价值等进行分类、梳理、整合,形成类别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其次,根据案例素材、理论佐证、实践场所等用途,将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环节,形成贯通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和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图谱。第三,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等技术对长沙红色文化资源库的部分内容进行再次制作加工,形成短视频、动画、游戏等新形态的教学资料。最后,将长沙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环节形成微宣讲、微短剧、调研报告等优秀教学成果,打造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的“3.0 版本”资料库。
促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数智化教育为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立德树人实践,开创了新局面,驻长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红色文化教育载体,将更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或活动中,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一是建设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包括电子书、网络视频讲座、慕课、微课等,供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使用,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学习资源。二是加强校园红色文化网络媒介利用,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发布红色文化资讯等,传播红色文化内容,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和覆盖面。三是加强思政队伍数智化素养培训,提升教育者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更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四是开发数字展览和虚拟体验资源,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从中感受红色文化精髓。
创造校园红色文化教育环境。构建校园红色文化教育环境有助于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日常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开设红色文化课程,打造红色文化浸润思政课堂,在理论课程讲授中灵活适时地融入红色文化,推进红色文化入脑入心。二是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校园中建设红色主题教育广场,搭建红色教育阵地,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设置为师生党建教育基地,拓展红色教育基地平台。三是开展红色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引入校园环境建设,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四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专题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外,还可以邀请革命先辈、专家学者等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授长沙红色文化知识。
(本文作者系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员 李栋)
来源:红网
作者:李栋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