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公务用餐,不少基层干部曾有过这样的两难:接待上级怕标准超标,自掏腰包又难报销,模糊的流程既添了事务性负担,也藏着作风风险;而在群众眼中,“特殊安排”的公务餐更是特权思想的直观符号,悄悄拉开了干群距离。
近日,湖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省内公务用餐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以“湘办通”扫码支付、“同餐同价”、差额补助抵扣等具体举措,给公务用餐划定了清晰“标尺”。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次用餐流程的革新,更是落细落实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舌尖上的腐败”“餐桌上的特权”得到有力遏制,但如何让“原则要求”变为“刚性执行”,让减轻基层负担从“口号”落到“心坎”,始终是地方治理的关键命题。《措施》恰恰以“技术赋能+细节破题”的思路,给出了破解之道。
技术为桥,让制度落地告别“纸上谈兵”。过去,部分地方公务用餐规范之所以陷入“反复抓、抓反复”的困境,症结在于“弹性空间”过大——口头审批、事后补票、标准模糊,既给“变通执行”留了漏洞,也让基层在监督中“力不从心”。湖南此次将“湘办通”平台作为核心载体,构建“网上申请—赋码管理—凭码用餐—线上支付”的全流程闭环,本质上是用技术手段压缩“人为干预”的空间。
据了解,公务人员需先通过平台审批才能获得用餐资格,消费后系统自动记录金额、地点、参与人员,“互联网+监督”系统实时跟进,即便特殊情况未走平台,也要留存交费凭证,每一笔支出都可追溯、可核查。这种“技术锁定”的方式,让“有利公务、务实节俭”的原则不再是抽象条文,而是看得见、改不了的操作流程。
细节为钥,让基层减负破解“隐形难题”。以往,部分公务接待中,基层既要担心“标准不够”,又要顾虑“超标违规”;公务人员出差,也常因“用餐是否该由接待方安排”“补助该领多少”等问题犯难,甚至出现“垫付费用难报销”“补助领取有争议”的尴尬。
《措施》的巧思,恰在于用“细枝末节”化解这些“隐形痛点”。“公务人员自行解决用餐为主,确需协助安排才使用平台”,明确了必要性前提,避免不必要的接待产生;“同餐同价”让用餐费用有了统一标准;“派出单位线上支付则扣除差额补助,自行用餐需提供交费凭证”更是厘清了“补助”与“消费”的边界……这些细节看似“繁琐”,实则是为基层“松绑”——无需再反复核对标准、协调账目,无需再为“人情接待”消耗精力,真正把基层干部从“接待压力”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办实事、抓落实。
作风为魂,让干群关系告别“抽象好感”。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要义之一,是破除特权思想、密切联系群众。但“密切联系群众”如何让群众直观感受?不是靠口号,而是靠一个个具体的场景。过去,个别公务人员在下属单位、企业“蹭饭”,或享受“超标准接待”,这样的行为无疑会损害党的形象,侵蚀政府公信力。
《措施》明确“严禁将公务用餐转移到下属单位、企业或个人场所”,并以“扫码付费、按标用餐”的方式。此举不仅是约束干部行为的“规矩”,更体现一种刀口向内的“真诚”:干部没有特权,政府没有私心。这种清爽的干部关系,既有助于改进干部作风,也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细读这份《措施》,篇幅不长,却字字见用心;措施不繁,却处处显深意。它不是对公务活动的“限制”,而是对公务本质的“回归”——让公务用餐服务于公务本身,而非附加特权;它也不是作风建设的终点,而是抓常、抓细、抓长的又一个起点。
未来,当每一顿公务餐都透明可溯,每一次基层接待都轻松有序,作风建设便真正融入了日常、扎根于人心。这或许就是新规带给我们的启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可以多些《措施》这样的“细功夫”。通过一个个具体规范,一次次严格执行,让作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从而不断凝聚起党心民心,汇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林翔 杜庭语
编辑:黄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