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潋滟,丹桂盈枝。在这个满载收获与感恩的季节,湖南召开庆祝第41个教师节大会,表彰2025年度湖南省“最美教师”,三湘大地又一次为教育燃灯者点亮荣光。
湖南人历来懂得“重教必先尊师”的深意。从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到今日三湘大地处处涌动的教育热流,我们欣喜地看到,湖湘大地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队伍建设硕果累累,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愈加昂扬。
三湘四水间,广大教师群体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以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展现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崇高风貌。
他们中有的人科研报国,勇担时代使命——
湖南大学张晓兵团队以黄大年精神为指引,将新冠检测试剂研发、国产仪器攻关等国家“卡脖子”难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调试配方、破解技术瓶颈中读懂“科研报国”的深刻内涵;化学生物传感领域实现三项重要突破,践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铿锵誓言;60余岁的老教授仍坚持清晨到实验室,手把手带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调整实验方案,彰显“传道受业解惑”的育人追求。
他们中有的人创新育人,点亮成长之路——
长沙市一中教师羿莎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融入教育实践,让学生沿着毛泽东诗词碑廊、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等红色足迹,在实景教学中感悟“心有大我”的精神传承。
湖南师范大学邓验教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的足迹,带领工科生去企业车间感受湖南智造,指导艺术生用作品传递“半条被子”的温暖,去港中坪村挖掘乡村振兴故事,让思政课从“照本宣科”变为“身临其境”,相关实践案例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项目。
长沙市雅礼中学彭熹老师深耕数学竞赛十八载,坚持以“小创新、小关注、小坚持”为国家培养能扛事、会创新的数学人才,练孩子的解题技巧,更炼他们“不服输”的韧劲,推动雅礼竞赛团队实现从“零的突破”到4人入选IMO国家队的跨越。
南华大学辅导员郑宇是学生们口中随时“可以倾诉的人”,他搭建“宇哥工作室”网络育人矩阵、开通网络直播间,把育人阵地从线下搬到“云端”,以“24小时不关机”的陪伴式教育诠释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温度。
他们中有的人扎根乡土,守护教育希望——
在邵阳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小学,教师谭美珍带领孩子们在梯田里朗诵诗歌、在雪地里开运动会,把呜哇山歌、花瑶挑花、八音锣鼓等非遗融入课程。八年耕耘,这所13名学生的村级教学点发展成了近300人的乡村学校。谭美珍“以大地为黑板,以山风为课本”的乡土教育实践,证明了乡村教育也拥有广阔天地。
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日复一日地用爱心与智慧浇灌希望;他们或许不曾站在聚光灯下,却默默无闻地守护着孩子们的梦想。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构筑起湖南教育最坚实的根基。
尊师重教,不能止于口号,更要见于行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改善加强教师权益保障,健全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创新优化教育综合服务保障和各项惠师政策落实机制;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讲好湖南教育家的故事,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
正如张晓兵老师在会上的发言中所言:“教师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出比自己更有出息的接班人。”当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必将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这个属于教师的神圣节日里,让我们再次向所有躬耕教坛的园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尊师重教之风永驻湖湘大地,愿教育之光照亮每个梦想的前路,愿所有教师都能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收获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与荣光。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胡雅南
编辑:黄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