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推动湖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黎娟 编辑:李香枝 2021-07-06 11:46:03
时刻新闻
—分享—

脱贫攻坚战以来,湖南以“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的责任担当,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走好精准、特色、可持续的脱贫路子。2015-2020年,全省实现6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299元增至11945元,年均增长39%;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575元增至12365元,年均增长10.3%,高出全省平均增幅2.2个百分点。经过不懈努力,夺取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湖南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求我们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充分借鉴抓脱贫攻坚先进经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的起点上谱写乡村振兴湖南新篇章。

精准把握有效衔接的总体要求

去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要求。重点是三个方面:基本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本上要用乡村振兴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主要任务。党中央明确,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完成三大任务,即: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工作要求。推进有效衔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方方面面的优化调整。要按照有序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把握好调整衔接的节奏、力度和时限,确保不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顺利衔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有效衔接,最主要的是紧扣中央要求,从“两个转向”的高度,认识和把握5年过渡期安排,突出关键环节,充分考虑时效度、排好优先序,积极主动、蹄疾步稳组织实施。

湖南有效衔接的现状与挑战

湖南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对象规模大、地域分布广、进程不平衡的特点,尤其是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发展差距,是推进我省有效衔接面临的最大实际。

从对象和范围看,我省作为农业大省,2020年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3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1.2%;农村地域广阔,有1356个乡镇、24099个行政村。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对象从682万脱贫人口拓宽到2739万多农村人口,工作地域从重点支持6920个脱贫村拓展到24000多个行政村,工作的广度、范围远远超过脱贫攻坚,任务更加繁重。分区域比较,长株潭地区农村人口和行政村数量较少但发展水平较高,湘中湘南地区次之,大湘西地区农村人口和行政村数量最大、有效衔接的任务和难度居于首位。

从发展现状看,全省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尤其表现在居民收入与消费、公共服务供给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202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万元,不到长沙市3.48 万元的1/3,长株潭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大湘西地区则在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推进衔接工作基础差异很大。

从工作进程看,长株潭三市2017年即完成30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8年完成92%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我省颁布《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长株潭地区“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向乡村振兴转移。但2018年底,邵阳市还有182个贫困村、16万人、湘西州还有236个贫困、10.5万人、娄底市还有101个贫困村、10人未脱贫,仍处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长株潭地区比大湘西地区脱贫攻坚进程要早3年左右,综合考虑经济基础、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等发展优势,肯定先大湘西地区进入全面乡村振兴。

全省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对有效衔接到乡村振兴提出了系列挑战。

全省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持续增长困难较大。近5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总体上趋于稳定并有提升,但收入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加之受宏观经济波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不确定性增大。在农民增收问题中,最突出的短板是农民经营性收入总量偏低,最大的挑战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最现实的难题是财政减收下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

摘帽贫困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压力较大。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但一些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存在致贫返贫风险,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脱贫攻坚期内发展的一些扶贫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产生效益,这些叠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压力较大。

部分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老年人、大病重病患者等无劳动能力的对象,虽然依靠政策兜底实现了脱贫,但缺少自身发展能力,在乡村振兴中仍然面临掉队的风险。一些脱贫对象缺乏自立自强精神,仍然习惯“等靠要”,希望政府送福利,存在拖全体人民的后腿的风险。

农村人居环境与群众期盼还有距离,乡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风险仍然较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这些年,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一些突出污染问题还没有完全消除,规划还比较滞后,环境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污染防治运转机制、投入机制等还不健全,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品质。

当前推进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充分结合当前湖南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坚持分类推进、有序衔接、重点现行,着重抓几个方面:

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对长株潭地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引导其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取向,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尤其是传统农业县,引导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带动力强的工业支柱产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城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对脱贫摘帽县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重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补齐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找准定位精准发力。把握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专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既要发挥政策支持的激励作用,更要发挥示范县创建、一般县和重点帮扶县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对示范县,把政策支持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其先行先试,推进机制创新,为其他地区提供示范;对一般县,支持其夯实“两不愁三保障”基础,推动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与城乡融合发展;对重点帮扶县,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基础上,主动探索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干部走访摸排、部门预警筛查、农户自主申报,每年开展全省集中排查,及时发现易返贫致贫人口,分层分类统一纳入帮扶政策,及时消除风险,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做好稳就业工作,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加大劳务协作和稳岗服务力度,办好扶贫车间,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大力推广以工代赈,确保全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不低于去年。三是狠抓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对集中安置区开展重点监测排查,抓好产业就业帮扶、后续配套设施建设、社区服务管理、扶志扶智等重点工作,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四是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监管。出台后续管理实施意见,进一步澄清底数,严格落实日常管护和监管责任,加强经营性资产运营、规范收益分配。五是抓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对标国家评估标准,出台我省后评估方案,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三保障”行业部门责任、乡村干部和帮扶干部抓落实责任,确保事事达标、人人过关。

结合实际推动重点先行。一是规划先行。加快省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编制,指导做好县级规划和项目库建设;科学分类编制好村庄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二是示范先行。支持武陵山、罗霄山片区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行示范区。推动示范创建县及示范创建村充分发挥优势,探索率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模式;支持湘赣边10县市打造革命老区推进乡村振兴引领区。三是环境整治先行。推进“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污水治理,新增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四是人才先行。继续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创业就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五是产业提质先行。将到县衔接资金50%用于产业,推动品种培优、品牌创建、品质提升,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深化消费帮扶。

(作者系省委党校第60期中青1班学员 黎娟、指导老师 沈素素)

来源:红网

作者:黎娟

编辑:李香枝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c.rednet.cn/content/2021/07/06/962745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