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大手笔。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我们坚持长远发展的理念,超前谋划,科学规划,全面提高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一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按照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的定位,在总体规划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东安历史文化和地域景观相结合,注重经济要素、生态要素、文化要素和体验要素的整体融合,遵从自然的轴向景观序列,以路为轴,以山为势,以水为脉,以林为屏,着力构建“以三河(紫水河、龙溪河、官田河)为轴,一河带两岸”的生态体系,将舜帝的博爱文化和自然山水景观注入城市建设,打造宜观、宜游、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近年来,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1700万元,编制各类规划1000多个,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专家和荷兰尼塔设计集团(亚洲)有限公司专门进行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新区总体规划及顶层设计。二是顺山、顺水、顺势。注重依托自然山体、水系、林木、地形地势等空间环境,不搬山填水,不毁林减绿,顺山、顺水、顺势将自然风景纳入城市构成,做足山水文章,让城市生态和城市景观有序镶嵌于蓝带绿地上,使之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彰显“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山水特色。三是精小区、大公园、宽马路。将城区道路、生活小区、生态公园和名胜景点进行交汇融合,集生活、休闲、观景为一体,按照新建居住区不低于30%、旧城区改造不低于25%的用地面积标准配套建设绿地,让商住小区消隐于绿色屏障之中,打造城市亮点。东安大道、八角街等城区道路宽敞整洁,建设中的紫水新城、华申滨江国际新城(英伦公馆)、舜皇商业广场、潇湘第一城等大型商住小区规模宏大,人民公园、苍子岭公园、斗笠山体育公园等生态公园风光秀美,新吴公塔、新广利桥、新树德山庄等名胜景点相得益彰。
二、建设大提速。以新城区为龙头,坚持政府主导和“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城市建设加速前进。一是项目兴城。将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主抓,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奖惩措施,重点以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和机关搬迁为主的总投资41.55亿元的53个重点城建项目建设为“火车头”,拉动投资增长,带动城市扩容提质。2012年,13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5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同时,积极引导民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采取代建制吸引民资参与紫水新城、狮岩路等项目建设达16余亿元。目前,县城建成区达17.7平方公里,县城房地产建成总面积达350万平方米,今年1—5月新增房地产建成面积35万平方米。二是路网拓城。加快推进永州市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入城过境交通干道和城区主干道路建设,将绿色通道建设与绿地绿廊、绿色出行、体育休闲、生态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四纵三横一环”城区道路主干框架基本形成,大交通格局初具雏形。冷东公路二期工程、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全面完成,国道207线改造有序推进,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列入省“十二五”交通规划,新东芦公路进入施工阶段,城区街道道路改造全面推进。三是机关靓城。以建设园林式机关为引领,按照“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四化”标准,大力推进机关“四化”建设和机关搬迁,将每一个机关单位建成城市靓点,聚集人气,添美城市。目前,建成使用的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委党校、林业科教大楼等机关单位林木葱郁,风景宜人;社会福利中心、公安侦技大楼、广电中心、东安电化教育技术大楼等12个园林式机关正在加紧建设。
三、管理大提升。坚持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主抓手,不断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功能。一是城市配套功能提升。按照将东安县城打造成20万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公厕、垃圾中转站布局合理,污水、垃圾实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供水供电管网齐备,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目前,投资1.14亿元,在省内率先建成采用“RD湿解”综合处理工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于2012年5月成功运营,日处理生活垃圾160吨;投资1.13亿元的县城污水处理工程于2009年12月投入运营,日处理污水达2万吨;投资5000余万元的高岩引水入城工程于2012年1月投入运营,日供水量达2万吨。二是基础设施改造提质。以旧城改造、新城扩容提质和构建绿色生态为重点,着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造建设进度,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投入1000余万元,完成了舜皇东路、八角街、文生路等29条街道改造。投资7000余万元,完成了县城主要街道的“白”改“黑”工程,完成了东安大道、舜皇大道、生智路、同心路“三化”改造。规划建设了总占地面积610亩的人民公园、金鸡岭公园、苍子岭公园、入城广场、体育坪健身广场等五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绿色休闲公园,以及总长度7.6千米的紫水新城紫水河南岸风光带、沿江西路紫水河北岸风光带、官田河东岸风光带、新吴公塔处绿化带等4条风光带。目前,完成大树进城4万株,县城主干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完成“三边绿化”7400亩,建成8.7公里冷东公路标准化林带,国、省干线公路绿化率达100%;县城的绿化覆盖率达45.5%,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9平方米,均高于全省36.79%、8.76%的平均水平。三是管理服务水平提高。逐步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机关单位路段包干责任制和街道门面“门前三包”责任制,大力开展对“乱停、乱摆、乱放、乱占”行为的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城区清扫保洁制度市场化改革,引进专业保洁公司对主要街道实施24小时全天候保洁管理,城区垃圾日产日清,基本实现了可视范围内看不到垃圾,城市卫生整洁干净,城市秩序规范有序。大力推进“文明社区”、“平安小区”等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强化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供电供水、影视通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探索切合实情的便民利民服务新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优质服务,全力打造让人民生活更加舒心、更加安心、更加放心,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的幸福东安。
四、产业大支撑。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园区为载体,以环境为媒介,走城市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增长12.4%,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增长13%,工业企业吸引就业劳动力11768人,新增城镇就业劳动力2506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实现了良性互动,产业支撑坚实强力,城市发展活力迸发。一是发展新兴产业。以可再生能源应用为突破口,以成功创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设应用示范县为契机,以发展格润新能源、天润新能源、中浏空气能等企业为标志的太阳能、空气能新兴产业为重点,规划建设了全省十大新能源基地之一的东安县光伏产业园和中南五省最大的地面光伏电站——湖南天润10兆瓦生态农业光伏电站,国家2010年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东安县行政中心302.4kwp屋顶光伏并网电站工程并网发电,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上、中、下游光伏产品应用产业链雏形。通过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推动多领域应用,引领绿色发展之路,打造中南五省最具规模效应的新兴能源基地。二是提升优势产业。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调结构转方式,大力优化重组、提升改造焊剂、铁合金、电解锰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红狮水泥、湘江铁合金、深冠华矿冶、鑫宇锰业、大地锰业二期等工业项目和东安鸡种养加一体化等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提升传统产业层次。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对企业、资金、人才的集聚功能,着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园区规划建设面积达28平方千米,入园规模工业企业达46家,园内规模工业年产值和年利税分别达31.5亿元和1.4亿元,白牙市工业园3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正在施工建设,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初具规模。着力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关停并转“三高”小企业,工业“三废”排放量逐年减少,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50天,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98%,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万元GDP能耗为1.2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稳步改善提升,县城生活环境更加优美。通过优势产业的整合提升,促动多层级融合,引领转型发展之路,打造锦绣潇湘最具生态优势的秀美宜居家园。三是繁荣第三产业。坚持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扩大消费需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增长11.8%,市场繁荣活跃。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来势良好。1—5月,共接待游客5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以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生智故居、大庙口特色旅游名镇和川岩乡上界头特色旅游名村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成为了美丽东安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服务业持续兴旺,势头强劲。湘中商业城市广场、天城实验学校投入使用,沃尔玛、苏宁电器、肯德基、潇湘影院相继落户东安,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金融保险、信息产业、民办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通过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多极化增长,引领优化发展之路,打造湘江上游最具山水特色的璀璨绿色明珠。
(作者系中共东安县委书记)
来源:红网
作者:谢景林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