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会引起两极分化,我国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是市场经济造成的。因此,如果强调公平,就只能通过政府的“民生工程”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果上述说法是对的,那自然就会得出“做馅饼靠市场,分馅饼靠政府”的结论。但是这种说法是否完全符合实际呢?
我们认为,市场经济确实可能造成两极分化。但是马克思、列宁并没有说非市场的做法一定比市场分配更加公平,也没有说社会上的所有不公平在任何时候都主要是由市场经济产生的,更没有说市场经济就不会产生调节收入分配的机制。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呢?我认为仍然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的结果。
第一,我们国家消费比例低,储蓄高、投资率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可能和文化有关,也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我们看近十年的中国的储蓄率,平均说来,总体超过30%,2007年之后超过50%,这说明消费比例低。储蓄按照狭义的定义,是国民收入当中减去最终消费的部分。按照这个定义,2003年以后中国的储蓄率是上升的。仔细看储蓄的结构,家庭储蓄率是下降的,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在上升。企业储蓄率上升和我们企业的留利增加有关系;政府的储蓄率在2007年以后是持续上升的。这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投资扩大,分红少的问题。其背后是一个公共权力的过于强大造成的。
第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要比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的更加公平。总体来看,世界上200多个国家,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来比较,不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平均说来较高。在总收入当中,资本要素收入占的比重和劳动收入占的比重各为多少,这对于反映收入公平的程度来说是很重要的。资本收入的比重对于劳动收入的比重的相对比率,发达国家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但在我国,劳动收入比重还比较低,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三十几。现在我们说要重视消费,但是总收入当中的劳动收入比重低,老百姓就不敢大胆消费。这应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的结果,而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我不是否认社会再分配,也不是否认政府福利项目对于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这方面过去10年里我们的政府做了很多事,也起了很多效果。但为什么劳动的收入比重上升不了呢?就说明一个相对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是一个主观意志可以决定的状态,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总之,我们应该进一步讨论市场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否则,一强调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就可能意味着从市场经济方向退却,我们就可能永远走不出贫困和落后。我们国家的收入不平等,到底多大程度上是由市场经济发展造成的,多大程度上这种不平等的加剧是由于社会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不发达造成的,需要好好讨论。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平新乔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