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后,刘洪安在炸油条的时候,每天坚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复炸油。为了让顾客监督,他还挂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大标语,并贴出验证方法。这件事在网上迅速引发围观,网友对刘洪安的做法大加赞赏,昵称其为“良心油条哥”。近日,刘洪安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坚持用新油后,虽然成本提高了,但由于买的人多了,盈利比以前多了近四分之一。(5月20日《新京报》)
刘洪安每天倒掉三斤左右的油,价值15块钱,每月因此损失四五百块钱。对很多人来说,这点钱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刘洪安这样的小摊贩来说,这四五百块却意义重大,不仅决定了他们的生存境遇,事实上也是一道个人道德良知的分水岭。很多人因此失去了良知,而刘洪安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更进一步说,这区区四五百块钱,又何尝不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乃至整个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根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社会道德体系的坍塌其实源于某些生活的常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今天你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售卖有毒有害食品,明天他因为担心被讹诈,而拒绝去扶路边摔倒的老太太,久而久之,当人家都觉得这些“庸常的恶”是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的事情的时候,“易粪相食”就成为一种必然,“明哲保身”也演变为一种社会共识。于是,整个社会的底线不断下移,我们的道德诚信水平进入了一个不断恶化的死循环。简单点说,如果老实人总是吃亏,良知成为一种负担的话,那么我们的道德就永远没有改善的希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良心油条哥”的个人善举本身的意义其实非常有限,而“坚持用新油后,盈利比以前多了近四分之一”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现象。正如刘洪安所说,“我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好”,他之所以这么做,不仅因为他的道德境界比别人高一点,也许更在于他比别人更聪明一点,目光更远一点。对于刘洪安来说,“坚持用新油”其实也是一场道德赌博,输了,他的“良心油条”还能卖多久恐怕谁也不敢保证,只有赢了,他才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而这一切,则取决于社会公众给予他的善举怎么样的回馈。
“坚持用新油后,盈利比以前多了近四分之一”,是一个理想的结果,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一个问题食品层出不穷的年代,人们对“良心油条哥”的追捧和支持,不单单是对良心的一种呵护和褒奖,其实更是基于个人利益的理性选择。而尤其值得珍视的是,由刘洪安打出“杜绝复炸”的标语,到“买的人多了”,这起事件已经由个体行为上升为一种集体行为,我们的道德观念恰到好处地形成了一次非常良性的互动。由此,我们终于看到了常识和市场力量的久违回归:老实人并不总是吃亏,用良心来做事不仅同样可以赚钱,甚至比别人赚得更多,而且每个人都会成为受益者。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道德秩序和价值观,比之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不奢望“良心油条哥”的善举会被广泛复制,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看得见的“正能量”。很多时候,改变道德现状,不在于社会大环境如何如何,而在于每个人怎么做。做一个良心哥,或者仅仅做一个愿意为良心埋单的人,让良心盈利,这就是一把道德的星星之火,假以时日,必将燎原。
来源:红网
作者:吴龙贵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