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揭三公经费公开之旅 彰显中央整治铺张浪费决心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闵美颖 2011-08-03 16:00:51
时刻新闻
—分享—

  

 

  徐骏绘

  编者按: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在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的100多天里,中央各部门第一次陆续公开“三公”经费账单,这不仅是反腐倡廉建设新形势下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一步,也是民主政治建设新条件下构建法治政府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一些部门的主观诚意不足和我国财政预决算体制的某些客观因素,“三公”经费公开在程度、内容与方式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引发公众热议。

  目前,中央政府“三公”经费的公开仅是一个开始,而推动这项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法治化,以打造“不乱花钱、少花钱、花好钱”的廉洁、高效政府,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我们共同期待……

  公车消费、公款招待和公费出国,究竟花了多少钱?钱是怎么花的?这些曾经讳莫如深的话题,如今随着“三公”经费账单的陆续公开,正在一点一点地揭开神秘面纱,为人们津津乐道。截至8月2日17时,已有92个部门“晒”出了账单。

  “起步就是进步”、“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此番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还有这样或那样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不少专家学者还是给予了积极中肯的评价,认为中央政府部门率先垂范,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央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力度,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央整治“三公”铺张浪费、打造阳光廉洁政府的决心。

  1. 顺应民意的政治自觉

  进入6月,中央政府部门陆续公开“三公”经费的话题,就像当下的气温,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这些天,河南省南阳市市民王清很兴奋: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央政府部门“晒”出了“三公”经费账单,他感到自己多年的努力也将有结果了。作为一名普通市民,王清连续3年向所在城市政府申请“三公”经费等政府信息公开,但均遭拒绝。

  在北京,律师李劲松多少感到有些意外:今年5月初,他向中央政府多个部门提交申请,要求公布“三公”经费数据,那时还有3个部门明确表态“三公”经费不属公开范畴,如今他发现这些部门都主动公开了。

  一位普通市民、一位法律人对“三公”经费公开表现出的极大关切,正是老百姓对政府“三公”经费支出关注的缩影。而这种关切关注,由来已久。

  大手大脚,这是“三公”经费开支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时不时被披露的“三公”经费腐败问题,也不断刺激着老百姓的神经。老百姓想知道:“三公”花了多少钱?是怎么花的?花得合理不合理?都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因此,“三公”经费公开的呼声越来越高。

  回应百姓呼吁,2008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将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列为公开的内容。虽然有了法律依托,但“三公”经费公开还是没能如期打开大门,人们对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寄予更迫切的期望,不管是媒体舆论呼吁,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不管是默默关注,还是发出申请的实际动作,人们都在坚持不懈地表达着“三公”经费公开的愿望。

  今年3月8日,也就是在人们极为关注的两会期间,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向媒体表示:“财政部将公开2011年中央预算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总体情况,中央预算部门相应公开本部门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经费预算。”

  消息很“意外”,人们很兴奋。当时,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在我的印象中,中央部门提出要公布‘三公’经费,还是第一次。”

  正如人们所盼所料,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6月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5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提出: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中央财政2010年度行政经费支出决算总额和“三公”经费决算总额,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公开。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三公”经费公开,尽管姗姗来迟,但它顺应了民意,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的政治觉悟。

  2. 率先垂范的决心彰显

  事实上,“三公”经费公开,此前地方政府也有探索。

  2010年,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公开财政开支情况,每笔招待费用都详细列出,招待什么人,花了多少钱。如此透明的“账单”,在媒体一片叫好声后,却给乡政府的工作带来种种“不便”。

  复旦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年公布了“公务接待费”。虽然这只是一事业单位的公开,但人们的关注度依然很高。后来也有人“好心”地提醒馆领导:这个风头不该出。

  今年3月31日,北京市财政局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的公车数量。将公务车辆具体到个位数加以公布,北京虽然在全国开了先河,但有人认为这只是配合北京机动车限号限购政策的“无奈之举”。

  这些地方的零星探索,规模小、不全面,还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非议或刁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公”经费公开之难。有专家直言不讳:公开难,难在有的地方政府打心眼里不愿意公开、有猫腻不敢公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刘应明表示,中国社会是个很讲人情、关系的社会,公务接待是各地干部的重要工作,请吃、请喝现象随处可见,公款接待的规格越来越高,公款消费存在相互攀比的现象。

  “中央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是起步,也是重大进步。”长期关注预算公开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评价说,“中央能否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是财政透明成败的关键。这种带头示范效应,也会给各级地方政府形成压力,促使他们公开‘三公’经费开支。”

  中央政府部门率先公开“三公”经费,可见中央自上而下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决心和力度。正如蒋洪所言,这种示范效应正在慢慢显现。

  前不久,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态:今年下半年将加快推进预算公开,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统计、分析和比较等工作,扎实推进“三公”经费公开。

  7月21日,北京市率地方政府之先公开“三公”经费,这次不仅全部公开了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还首次将决算细化到“款”级科目,充实“三公”经费决算数据。

  随后,上海市公布了今年“三公”经费预算,广州市公布去年“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也是在7月,陕西省下发《陕西省201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提出在今年10个省级部门实行预算公开的基础上,争取用2到3年时间公开全部省级部门预算,尤其要及时公开各部门出国出境、出差、接待、用车、会议等行政经费支出和政府采购等信息。

  3. 法治政府的必由之路

  “三公”经费公开,老百姓为何如此关注?中央为什么要如此大力推进?不少法律专家认为,因为这不仅是杜绝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打造廉洁政府的需要,还是打造阳光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警世名言!我们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都是人民用汗水换来的,必须用来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绝不允许挥霍浪费。

  针对“奢侈浪费较严重”、“公车私用较突出”等问题,近年来中央大力压缩行政开支,继续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全国在2009年压缩15.1%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5.8%,初步遏制了行政经费逐年过快攀升的势头。

  “花了多少钱,干了多少事,得有一个效益评判,因此‘三公’消费等行政开支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廉洁高效的水平。”姜明安表示,“三公”经费公开,只是一种监督手段,最终目的是让“三公”经费开支的钱花得合理,花得廉洁高效。

  “由不公开到公开,由被动公开到主动公开,中央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还彰显了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研究人员林鸿潮如是感叹。

  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政府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提高,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这些表述,都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题中之义。与此同时,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法律规定终于从书面文字变成了实际行动。”林鸿潮表示,“三公”经费公开,正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体现。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