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如今,探讨新世纪新阶段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如何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能不看湖南。
实效,来自思想之美、语言之美和形式之美
吸引力和感召力
“怎么把牛牵回家呢?”
“那当然要抓住牛鼻子啰。”
“对了!科学发展观就是‘牛鼻子’,抓住这个,我们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湖南省委宣讲团成员徐晨光下乡宣讲十七大精神,与农民群众一问一答。
接着,他又以牛的四条腿比喻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建设,四者构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缺一不可。大家听后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要牵着科学发展观这个‘牛鼻子’,四个建设一起抓啊!”
这种深入浅出的宣讲,眼下正在湖南各基层单位展开。
整整80年前,毛泽东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就把“普及政治宣传”列为农会的十四件大事之一。他在乡里宣传破除迷信,从“信八字望走好运,信风水望坟山贯气”开头,讲到“你们现在想减租,我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会?”结果大家都笑了起来。
这就不难理解,面对全省宣传系统,面对下到工厂、农村、学校、社区的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以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宣讲,努力把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到位,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解释到位,把群众关注的热点引导到位。”
为宣讲十七大精神,湖南从省到县层层组建宣讲团和小分队,举办了上万场报告会。事前,大家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精心备课,有的收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多达百个。
大笔杆子放身段
“宁炬”是谁?它的影响力为何这么大?
2006年6月,省委宣传部成立理论评论组,取名“宁炬”,意为凝聚人心。这种写作班子,通常被赋予拟起草大块文章的任务,但部领导这次定位则不同以往:搞好理论“翻译”,使之尽量通俗化,“以小切口诠释大主题,以小文章讲解大道理”,在省委机关报《湖南日报》一版和省委理论刊物《新湘评论》重要位置刊发。
“5月的中国,田野上满目绿色,一片葱茏。从田野上走来的袁隆平,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传奇人生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民情怀。”这是号召向袁隆平学习一文的清新开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谐湖南才是更加有希望的湖南,绿色生活才是更加有希望的生活。地不分南北东西,人无论男女老幼,让我们为守护科学发展的底线而共同努力。”这是论述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的平实结尾。
使用一种与阅读者零距离、无缝隙的话语体系,靠思想之美、语言之美、形式之美寻求更多认同,已成为当下湖南宣传系统的自觉追求。
“宁炬”写作组成员殷晓元说:“写多了四平八稳的公文,已习惯‘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加强领导’的套路,现在来琢磨这种文章,颇有新鲜感。每篇文章的成稿,都是鲜活语言与现实、心灵、思想的一次对接。”
作为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在党的理论和主张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上,湖南宣传系统注重形式,更注重是否真正入耳入脑。
现在,《当代共产党人的五大理论问题》、《湖南和谐发展十八题》等一批通俗理论读物陆续出版。为一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理论专题片《新的起点》(暂名),省委宣传部巡视员、省社科联主席郑佳明和十几位同事忙活近半年,还在进行最后的修改。他们感叹:“面向广大受众的东西,比写给圈内人看的,更难弄!”
{Ky:PAGE} 洪战辉成了卡通人
“有一个男孩,小小的牵挂……”随着这首主题歌,卡通形象的洪战辉向青少年走来。
典型宣传,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传统手段”,难免受传统做法束缚。从小含辛茹苦、背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事迹的宣传,突破了这个瓶颈,摆脱了学不了、甚至接受不了的尴尬。
集中组织的新闻报道在报纸、电台、电视台刊播后,湖南按惯例下发了向洪战辉学习的决定、举办了一场报告会。“我们仅仅做这些就够了?”“我们能做的仅仅就这些?”省委宣传部又抓了一本图书、一台话剧、一部电影,还别出心裁地想到最受少年儿童喜欢的动漫。很快,10分钟一集、共16集的动画片《中国男孩洪战辉》问世了。它声画并茂,活泼可人,不经意间成为尝试用动漫形式表现主旋律的“开山之作”。湖南电视台播出后,中央电视台将它推向全国。
迷上洪战辉的青少年成几何级增长,不光自己看,还一次次把他的卡通形象发给QQ上的好友。长沙地税局一位叫谭静的员工在博客中写道:洪战辉的事迹,最初是在陪儿子看动画片中了解的。3岁的儿子说:“这个哥哥好可怜,我不买玩具了。”我就教育儿子要有责任心、有爱心和勤俭节约。
人民呼唤英雄,时代需要楷模。为什么上了岁数的袁隆平,会成为成千上万青年知识分子追崇的“明星”?为什么洪战辉的动画片会有290多个电视台抢着播映?为什么写洪战辉的书会发行250多万册、居然出现一下印刷厂的装订线就直运书店的热销场面?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湘舟认为,关键在于,抓典型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是否富有新意。
最高命题,让人民群众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唱主角
不能冷落那片高天厚土
一个人缺文化,就没有神采;一个社会缺文化,就一盘散沙。
湖南有4000多万农民,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从何入手?农村的文化繁荣从何而来?2005年3月,省委宣传部全体部务会成员各带一队人马,分赴各地乡村,前后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
副厅级研究员蒋祖烜三下湘南。看到进入21世纪的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仍然匮乏,与城市形成很大落差,他呼吁:“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冷落农民兄弟,理应充分考虑他们的文化需求,引导和帮助他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调研,摸清了家底,也认领了责任。年底,省委宣传部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农民文化社团、文化大户、民间艺术等在得到政策扶持后,蓬勃发展。
但是,这决不意味职能部门可以放任。这两年,全省以让农民群众“有报读、有书读、有电视看、有电影看、有戏看、有广播听、有网上、有活动场所”为目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各地还出现了不要钱的公共文化消费,叫“农民看戏,政府买单”。
“梨园风暴”
通过李谷一,湖南花鼓戏唱向全国,它与另外18种风格不同、各成体系的地方戏种,历经数百年传承与沉淀,共同成为湖湘乃至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能让瑰宝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色!2006年5月,省委宣传部策划了一个大型活动——“十九和弦超级戏乐汇”。
为期5个月的盛会中,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戏曲高峰论坛等,由专业人士唱主角,而分别在长沙市“杜甫江阁”、“潇湘阁”搭建的公共大戏台,则常年演出,成了业余戏曲爱好者狂欢的海洋。以“还戏于民,互动为先”为宗旨,大戏台“零门槛、全开放”,面向大众,全民参与。不分剧种地域、不论年龄性别,只要事先用电话或当场报个名,就能登台一显身手,还能上电视亮相。“想唱就唱,过瘾!过瘾!”
公共大戏台迄今已有5000多名演唱者,累计50多万现场观众,365个小时直播吸引了两亿电视观众,一场“梨园风暴”席卷湖南城乡,横扫戏曲“夕阳论”与“消亡说”。
这是文化“三贴近”的一次大实践。
趁热打铁。湖南宣传系统不失时机地推出长效机制,把这种“还戏于民”的好形式保持下去,以便“大家唱”、“天天唱”、“到处唱”。
{Ky:PAGE} 网聚人心
2007年11月8日,湖南红网的《红辣椒评论》栏目“版主”杨国炜,在北京领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证书。这在全国互联网界罕见,省委宣传部为此专电致贺。
很难想象,杨国炜原是湖南安乡县一位农民,现年45岁,一无学历,二无职称。但是,他热爱网络,靠自身不断努力,在互联网的论坛上博得登高一呼的“江湖地位”。认同这种特有的资源和影响,红网直接录用他为正式员工,后破格提拔他任副总编辑。有了这样一位平民出身的“版主”,省内外许多网民都乐意选择《红辣椒评论》,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不吐不快”的问题,说上几句。
2006年5月16日,一位网民在红网发帖,讲述来自湖北的打工者韦黎在长沙公交车上勇斗扒手,身负重伤,可同车的乘客无人相助。由此质问:湖南人的血性哪里去了?
此帖引发如潮的跟帖,其中不乏欠理智的宣泄。“红辣椒”开辟专题,通过论坛跟帖、系列评论、征集湖南人“血性故事”等形式,组织网民反思讨论,理性引导。
网聚人心,事在人为。
对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湖南努力用新观念、新方式营运和管理。2006年8月,省委利用网络等渠道,公开征求发展良策。3个月里,通过红网共收到各类建言献策1.2万件,相关网页点击量达200多万人次;119件意见、建议汇编成书作为省委决策参考,部分建言被吸纳写入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网友说:“这是对民主精神的发扬光大,是党心与民心息息相通的生动表现。”
2007年春节,张春贤书记首次以实名通过红网向网民祝贺新年。网民直呼“意外”,纷纷跟帖向省委领导表示问候。又让人“意外”的是,正月十五那天,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还会借助红网,向节日期间回帖的网民致谢。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
红色经典,红遍天下
随意“百度”一下,与《恰同学少年》相关的网页,多达95万多篇。
这部23集的红色青春励志剧,2007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时,创下最高超过8.9%的收视率,重播率也居同类电视剧之首。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一部涉及理想与情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等深刻思考的作品,竟然能拍得如此“好看”,堪称红色经典与青春偶像剧的完美结合。
该剧作者黄晖是湖南本地的一名电视工作者,此前从未写过剧本。“4年前,创作这个本子时,朋友们都在摇头。包括我自己,也同样不敢看好它的市场反响。”
《恰同学少年》既叫好又叫座,一个重要因素,是找准了年轻一代的兴趣点、兴奋点和动情点;还有一个因素,是长沙市为繁荣文艺创作,设立了2000万元的电视剧专项创作基金。它的续集《风华正茂》,亦在筹拍之中。
湖南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的主阵地,省委宣传部从文学、戏曲、电影电视、卡通唱片、旅游等多方面,予以深度开发。
{Ky:PAGE} “百好不如一新”
水不厌深,人不厌新。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恐怕很少有人会像湖南广电局局长魏文彬那样,将一个“新”字说得如此极致。
围绕创新,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过一个观点:百好不如一新。以手机为例,现在的各款手机的确好,比第一代不知好过多少倍,但最俏也最赚钱的,仍比不过当初的那块“砖头”。
从《玫瑰之约》、《快乐大本营》到《超级女声》、《真情》,从《还珠格格》、《雍正王朝》到《郑培民》、《大明王朝》,“电视湘军”推出的诸多新创意、新作品,无不引起同行的“克隆”,有的甚至做得更好,但社会各界“说好的往往是第一个”。
湖南广电内部制作了一部展示自身创业史的电视专题片,名《跨越》。人们发现,“电视湘军”始终在做先人一步的“快鱼”。
不仅是三只可爱“小猫”
正当不少地方将动漫卡通视为新兴产业加以扶植、全力打造的时候,湖南的动漫卡通业已悄悄做大,取得累累硕果。
湖南曾创造多个动漫卡通的全国第一。元旦前夕,中国动画学会又一次公布:2007年度,湖南继续保持全国动画产量省级排行榜和制作单位排行榜“双冠王”称号。
当今,湖南的三只“猫”,都成了响当当的品牌。
三辰卡通集团的“蓝猫”,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神话,是它点燃了中国动漫的星星之火;宏梦卡通公司推出的“虹猫”,借助我国第一台动画春节晚会,也已走红。
不曾料到,就在这两只猫“争食”的时候,山猫卡通公司不甘示弱,其市场切入点是动画音乐,后又推出世界最长的原创手机电视动漫情景剧。这些都是行业空白,深受孩子喜爱。
故事还没完。日前,长沙杀出一匹黑马:湖南拓维信息公司引进微软个性化脸谱处理技术,推出真人动漫秀项目,大出风头。
一个多月前,国家广电总局在长沙召开全国动画会议,推广湖南发展动漫的经验。现在,湖南不仅要做动漫产品的主要生产和输出地,还要“做标准”,力争成为动漫标准化的认证地。
瞄准国际水准
5年50人,湖南广电集团近来正以平均每人10万美元的代价,把一批批业务骨干送往欧美学习;出版、卡通业界紧随其后。
善于学习,才善于创新。
为吸引世界知名文化企业的目光,湖南省政府对外发布了《湖南文化产业投资指南》;湖南宏梦卡通公司成功引入世界最大风险投资基金——美国红杉资本;发行广告占全国体育类报纸60%的湖南《体坛周报》,与法国《队报》、意大利《米兰体育报》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报纸质量明显提升。
请进来,是为了更好走出去。近年,湘版电视、卡通、图书、音像,成功走向国际市场。“蓝猫”卡通海外版权输出20多个国家和地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与国外上百家出版机构建立版权贸易关系。两个多月前,出版集团携300种原创性精品图书,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当天,就与国外出版机构签订输出合同10项,交易金额达100万美元。
为什么总是湖南?
{Ky:PAGE} 客人的赞叹
2007年5月,中国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公布全国58个文化品牌,其中“湘字号”品牌17个,居全国第一。
面对一张张出色的成绩单,人们往往会问:它们为什么出在地处中部、经济实力在全国并不靠前的湖南?
百闻不如一见。近两年,从中央部委到兄弟省市区,20多个高级别考察团莅临湖南。不少客人赞叹:想不到湖南省委、省政府如此看重宣传思想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
不说湖南历届党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两年,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所作的专题研究就不下10次。2006年11月,省第九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出“文化强省”战略。“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投资50亿元,兴建金鹰卡通文化城、省美术馆、省群众艺术馆等13个重大文化工程,每年注资1亿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2007年,为发展动漫卡通产业,省政府先后下发4个文件和一个会议纪要。周强省长在多次现场办公后,批准提供多达4亿元的财政支持。
走出“雪山草地”
作为内陆省份,湖南发展文化产业“先天不足”,但不甘人后。他们深知,为发展,必须打破盆盆罐罐;为繁荣,必须走出体制的“雪山草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宣传系统多数人在为职称、职务争得头破血流时,湖南卫视就推出“什么也不给,只给政策”的制片人制度。2003年6月,中央正式启动文化体制改革,湖南并没列入首批9家试点。湖南美术出版社则主动提出“什么也不要,只要企业法人资格”,率先扔掉了事业身份。
要不是突破体制的“围城”,湖南卫视不会今天这般“火”。人称“小不点”的湖南美术出版社,也不会脱胎换骨,2007年在全国美术专业出版单位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继续高居榜首。
眼下,湖南广电正在酝酿第三次创业,思考如何从娱乐向快乐升级、从事业向产业跨越。蜚声业界的“出版湘军”,尽管在科普、音乐、古典名著三大板块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一,综合实力在全国文化企业50强中坐稳第四把交椅,也在为“做优主体,做大产业,做强实力,做精产品”,谋划新的转型。
“霸蛮”乎,“灵泛”乎
湖南有句土话,叫“霸蛮”。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原籍湖南,他说湖南方言中的“霸蛮”,意思不是霸道横蛮,而是坚忍不拔,是不怕鬼、不信邪,是“不到长城非好汉”。所以,湖南宣传思想工作者做起事来,往往能把看上去做不成的做成。
湖南人还有一句方言,叫“灵泛”。它也不是狡诈油滑,而是顺应潮流,求新求变。当年,蔡元培先生就说过:“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
可不是吗?长沙是继上海后,在国内第二个、全球第三个开通商业运营数字移动电视的城市,目前已拥有近百万人次的观众;湖南日报社创办的《华声手机报》,发展了25万多用户;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引导性的新兴文化产业项目,也有望化蛹成蝶,破茧而出。
{Ky:PAGE} “情之所系,心之所往”
湖南省委宣传部的办公楼,被部机关100多人亲切地称为“我们这个家”。前不久,他们以此为书名,结集出版了一部温馨、感人的“家书”。书里,大家写工作中的难忘小事,酸甜苦辣都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个“忙”字。
忙,意味着一种状态、一种作为。
难怪,省委宣传部一天到晚都有人处在工作状态,双休日也不例外。“五加二”、“白加黑”由此渐渐流行开来。有人戏言:“习惯了周末加班,不习惯周末休闲;习惯了夜晚下班,不习惯伴着阳光回家。”
他们还有四句话:“在系统争先进,在全省争贡献,在全国争地位,在全球争影响。”
这个目标很远大,但湖南宣传系统上下都很清醒:近5年,全省文化产业以年均20%的增幅快速崛起,可在全国只排第八。
他们还深知,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条件、内容、对象、手段、方式都在不断变化,必须努力创新。于是,有了“和谐型、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机关的创建活动,有了部务会成员每年坚持的下乡调研,有了全部门“一人一题”的专题学习,有了每张白纸都必须正反两用的习惯……
翻开《我们这个家》,蒋建国部长这样为“家书”作序:“传承光大我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情,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激情”,“情之所系,心之所往,科学发展、共创和谐,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大道’自在其中矣!”
湖南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秘诀,就在其中。
来源:红网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