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效能政府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进行过六次机构改革,使得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逐步提出打造与建设“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节约型政府”、“效能政府”等建设新型政府理念模式。然而,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归根到底都会体现到行政成本、管理质量、工作效率上来。但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较为薄弱,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缺乏有效制约监督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目前政府执行不力、效能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暴露出政府工作效率低,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弊端,让政府机关和公民强烈意识到当前建设效能政府的重要性,领会到效能政府建设是延续建立廉洁政府步伐的保证和核心,认识到效能政府建设是新型政府模式理念的重中之重,是建设新型政府模式理念的归宿,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必然趋势,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30年来改进和创新效能政府建设的回顾
1982年以来的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逐步规范,行政效能显著提高。然而在这六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有待提高,效能政府建设理念比较浅薄。
1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效能政府建设模式理念没有提及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多达100个的组成部门,被撤并了39个。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但是这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2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效能政府建设理念比较模糊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但由于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政府职能转变在实践运用中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突破。
3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效能政府建设理念初具雏型
1993年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是统筹党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总的来说,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4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效能政府建设理念得到突破在1998年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40个组成部委,减少了11个,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
5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效能政府建设理念有待提高
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屯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6200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效能政府建设理念走向成熟2008年3月15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高票通过,重新组建实行“大部制”,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工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个部门,不再保留国防科工委、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6个部门,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15个,减少正部级机构4个,是当前最重要的一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建设效能政府的重要举措。
二、30年来效能政府建设面临的薄弱环节
效能政府是指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具有成功完成行政目标的能力和效率,并因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获得公众的良好评价。也就是说在少而精的政府机构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与健全科学的办事程序和办事制度,杜绝人情、关系网,为公众提供高效率、高效果、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多年来,尽管在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建设效能政府方面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甚至较少提及效能政府这一执政理念。因此,建设效能政府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政府机构重叠、人员众多,行政成本偏高
当前,在地方上,创新观念不强,政府机构改革速度慢,依然难以适应效能政府建设的需要。一是行政机构设置重叠、不科学。当前,行政精减政策难以真正落实,依旧是政府机构臃肿、层次繁多,导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政出多门,多头共管,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如:一条河有几个部门管,水利局管农村段,环卫局管河流下水道,市政局管河道,国土局管地下水,河道管理办公室管综合治理,各管各的,“有利的争破头,无利的踢皮球,有责的躲着走,无责的抢着管”。同时,由于政府组织机制复杂,各层级负责人可能要接受多头指挥,多重制约,这就使执行衔接变得困难,工作效率的提高受到限制。例如,要处罚一个执行不力的下属,就要涉及到较复杂的组织程序,使处罚的执行变得困难,增加了行政执行成本。二是政府机构人员众多、不理想。现在党政机关仍有1000来万人,加上事业单位共4500万人,还有大量的编外聘用人员,借用下属单位的人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最终导致工作人员多,领导多,虚职、副职多,造成职务贬值,有职无责,有职无权。因此,部门多、人员自然增多,以至于会多、规章制度多、吃喝玩乐多、财政人头经费多,这种现象不仅使政府形象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导致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无谓的增加。曾有个纪委书记说,政府机关里不干活拿工资的人太多,减掉一半人,照样运转。据报道,湖北赤壁市房产局定编15人,实有165人,这里头实际做事的人又有多少人,做事的人又有多少工作量,不得不让人引起沉思。
2政府作用异化、部门争利益,行政职能紊乱
由于目前旧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分割的痕迹依然存在,加上部门保护的出现,政府管理职能被分散于多个政府机构,容易出现责任混乱。各级政府部门仍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而许多应该管的事又没有能够切实地管住管好,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一是重政绩,轻质量。当前,有些部门和个人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用行政手段弄虚作假、虚夸谎报GDP总量和人均指标。这些不看过程看结果,不看实质看现象,不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与建设效能政府背道而驰。二是重利益,轻效果。一些政府部门将收费作为提供服务的前提和资金的来源,甚至乱收费、乱摊派,利用职权从事变相的经营活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同时,一些部门对于许多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行政决定、政策文件不对公众开放,搞暗箱操作。三是重权力,轻责任。当前,一些部门和官员重权力、轻责任,重审批、轻服务,甚至疏于职守、知法犯法、贪赃枉法。只觉得无利可图、出力不讨好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会想邪门、动歪念,百般推脱。于是出现工商局推给卫生局,卫生局推给税务局,税务局推给国土局,国土局又推给工商局的尴尬局面,最后,事情没做,问题仍在,既浪费了时间,耽误了工作,又影响了机关效率。导致出现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出现了“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个人权力商品化”这类严重的政府职能异化现象。
三、改进和创新效能政府建设的发展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这一观点实质上就是提出要在新的社会阶段,站在新的起点,改进和创新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同时,也寓涵着建设效能政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改革为统揽,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高效率、高质量的效能政府建设。
1实行政府精细化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是改进和创新效能政府建设的根本途径
行政管理工作丰富多样,涉及方方面面,但是,行政管理的好坏,归根结底都会体现到成本和效率上来,因为单纯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不是评价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唯一标准,政策、规章制度等的制定也不是衡量一个政府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尺。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创造l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这一数据表明政府政策的制定、落实都要围绕降低消耗和提高效率展开,这就要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必须注重效能政府建设,而效能型政府管理必须走精细化的道路。政府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率问题。精细化管理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严格执行标准,严格控制偏差,精益求精,把工作、服务、管理做细,做准确。一是工作内容细化。在政府的各个岗位之间、部门之间、各个工作单位之间,衔接配合不好,衔接工作没有细化的规定,就会导致工作失误,工作效率降低。所以,应当把政府行政工作进行量化,细化到具体部
门、具体责任人。同时,建立工作流程,既使大家各自清楚自己的责任,也使办事的群众清楚知道整个办事过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目了然,就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精力的浪费,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工作执行标准化。标准化,是政府精细化发展的重要部分,政府制定的各项工作要有标准,才能使执行者的工作责任明细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了执行标准,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真正提高行政效能。三是工作手段精益化。政府必须处处探讨改良优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反对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官僚主义的工作态度,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立足于可持续的长远发展,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是行政成本撑控。政府必须对人头费、办公室办公和接待费、车辆成本、会议成本、通讯成本等行政成本有一个深入细致的认识,科学地测算出既能保证正常有效的工作,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费用的合理的成本标准,真正落实效能政府建设。
2提高政府执行力是改进和创新效能政府建设的有力措施
政府执行力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执政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公信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就在于提高行政效能。而政府决策恰恰是政府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的政府决策,政府执行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才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遵循公共利益需要、市场处置优先、及时便民和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改进和完善行政审批方式,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的时限,将不必要的“审批制”改为“注册制”、“登记制”、“备案制”,变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多审批少监督为少审批多监管,实行相对集中许可审批权和许可审批权相对分离的制度以逐步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二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和规章,提升政务公开的法制化水平。要强化制度建设,保障政务公开的稳定性和发展性。要把政务公开与实施行政许可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招标投标制度改革和扩大基层民主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形成综合效应,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三是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的力度。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将管理与服务通过信息化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四是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围绕建设法治政府这个目标,制定科学规划,落实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把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保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从体制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五是加强行政监督和效能监察。提高行政效能,关键在于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与内容。要把对决策、执行和监督各个环节的问责结合起来,提高问责的质量和效能,使问责顺利获得合理的法理地位,减少失误。同时,要实现问责主体多元化,从而有效地实施行政问责,监督行政权力,防止滥用或误用权力;要对各类干部或全体领导干部全面问责,把问责的制度化和可操作性结合起来,科学确定全国统一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抓紧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建立起廉价而高效率的机制。
3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改进和创新效能政府建设的重要前提
政府自身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公务员素质为重点,最终达到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效能型政府建设的目的。一是建设素质精良的行政管理队伍。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建立一支科学、规范、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效能政府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公务员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公务员队伍中素质不高、道德失范、为政不廉、作风不实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信赖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务员的选拔录用制度,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确保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与合理使用。同时,加大对公务员的惩处和激励力度,净化公务员队伍,激发公务员队伍的活力。如:尽快实行薪酬养廉制度,促进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建设。
二是改进政府效能评估的程序与方式。以公民评价作为政府效能的主要依据,针对政府管理的经济发展、行政效率、公共服务质量、公民满意度等目标,建立多重效绩评估体系,并逐渐实现政府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的有机结合,扩大和增加新的服务项目,改善服务手段,增加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公共性,提高行政效能。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解决职能交叉重叠问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所属部门的权限,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并推广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机构设置模式和
体制框架,最终从机制上、制度上提高政府机关效能,革除低效高耗的体制弊端,堵塞滋生腐败的机制漏洞,优化政府流程,对行政办事程序进行改进和创新,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
作者:夏贤钦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