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张家界(大庸)建立地级市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由一个地处湘西边陲的“老、少、边、穷”山区,变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回首创业发展之路,目睹其日新月异的景象,人们对这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充满着期待和希望。
旅游新城在改革春潮中诞生
新建立的张家界市总面积9516平方公里。这里独有世界上罕见的石英砂岩大峰林地貌,核心景区面积达369平方公里,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8%。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张家界森林公园有木本植物93科517种,陆生脊椎动物59科156种。大自然造就那“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美妙绝伦的景观,有一位画家赞美张家界“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桂林之秀,黄山之变化,诸山之美兼而有之”。20世纪70年代仍是位“养在深闺人未知”的“佳丽”。
张家界历史悠久,是土家族、白族、苗族、汉族等17个民族的聚居区。这里民风淳朴、风俗独特。民族艺术源远流长,土家摆手舞、白族仗鼓舞、苗族候儿鼓、土家薅草锣鼓、梯巴神歌、茅古斯八宝铜铃舞,颇具古老、神奇色彩。
1981年5月,全国国营林场管理座谈会在南岳召开后,自治州、大庸县及张家界林场有关负责人,积极争取国家林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领导对开发张家界的重视。9月,国家林业部和国家计委有关领导通过对张家界的实地考察,开始提出把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建在张家界的设想。同年冬,在国务院、国家计委领导的重视下,国家计委、林业部会同省林业厅,组成联合调查组来到张家界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关于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的方案。此方案修改后以省政府的名义向国务院提出在张家界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的请示报告。该报告当时并没有得到批准。好事多磨之际,时任中纪委副书记的袁任远由湖南省委第二书记万达等人陪同莅临张家界视察。袁任远回京后立即向中央领导及有关部门做工作。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基本同意在张家界建立国家森林公园。1982年9月25日,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关于同意建设大庸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复函》,宣告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诞生。1983年5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为县团级单位。
1985年5月,为了加快张家界的旅游发展,国务院批准大庸县撤县建市。
迎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潮,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应运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大庸、桑植、慈利3县及公园干部群众发展旅游的热情和积极性。张家界的旅游业从萌芽期开始步入起步期。1984年,张家界森林公园的游客陡增至220753人次,比1983年的44500人次增长396%;旅游收入由1983年的6238万元增加到18197万元,增长192%。随着张家界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发展,逐步带动了毗邻的索溪峪、天子山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为了顺应大办旅游业的潮流,更好地统一开发、管理好这片旅游资源,许多领导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建一个省辖市,从根本上解决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3大景区的旅游业开发和管理体制问题。
1985年7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已初步形成建立大庸地级市的共识,于是决定由陈邦柱副省长主持召开有常德地区、湘西自治州及大庸(县级)市、慈利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共同开发武陵源风景区的协调会,研究并解决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矛盾。此后,省委、省政府开始酝酿筹建大庸地级市的各项准备工作。
1988年2月17日,省委书记毛致用、省长熊清泉主持召开会议,再次就武陵源风景区(包括张家界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风景区)区划体制问题进行专题讨论。经反复研究,会议同意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即武陵源风景区由新建的地级市统一管理)。3月10日,省政府以湘政〔1988〕5号文件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大庸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再次请示》。
同年5月18日,国务院同意新建大庸地级市。从此,张家界(大庸)市的旅游业发展从起步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这是张家界市旅游发展中的里程碑。
旅游产业在解放思想中发展壮大
1989年1月,大庸地级市正式运转。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此后,张家界市旅游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并以它独具特色的美景和良好的旅游设施,逐步打造成国内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舞动旅游产业龙头,带动经济全面发展。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的前10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一手抓旅游,一手抓扶贫”的方针,促使全市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加快了脱贫的步伐。近10年来,由于“旅游带动战略”制订更加科学,实施的措施更加得力,因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更加显著。主要做法是突出旅游优势产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实现了由“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享誉国内外的跨越,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南旅游发展的龙头;基本实现了江泽民提出的“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的目标。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25亿元;入境游客接待量达到1259万人次。现在一年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比整个“九五”时期还要多。在旅游的强力带动下,以旅游商品、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形成。2007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904亿元,同比增长21%;以草食牲畜、林药、果蔬等为支柱,以茶叶、烟叶、苎麻、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不断壮大。2006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4家(其中省级8家),年销售收入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共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07万亩;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全市在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中,采取努力拉长旅游产业链的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农业围绕旅游调整了产业结构,新建成有沙堤农业观光园等一批休闲项目;工业基本形成了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城区正向旅游核心服务区迈进;土家风情园、大庸府城、秀华山馆、军声画院、老院子等已成为异军突起的文化旅游项目;旅行社业、酒店业、文化娱乐业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旅游门票收入从建市之初的1130万元增加到96亿元,旅游门票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从建市之初的454%下降到121%,旅游真正成为了大产业。
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市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200多亿元,致力加强交通、旅游接待、城市、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交通设施方面,已基本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旅游列车直达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张家界火车新客站已投入运营;常张高速公路已经通车;张家界荷花机场于1994年建成启用,现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之中,现已开通至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班和直达韩国首尔、釜山的国际包机航线。按照国际标准的机场扩建工程有望明年投入使用。旅游设施方面,建成了游道、索道、观光电梯等一批景区重要基础设施。建成各类宾馆400多家,其中星级宾馆70多家。移动电话信号实现城镇、景区全覆盖,电信宽带网络已覆盖到乡镇。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市城区干道网络基本建成,主干道于2007年至现在进行了高标准的改造。有力地提高城市形象。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27平方米。建成大庸桥公园等一批公共绿地,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83平方米。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不断完善。
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有一流的基础设施作支撑。有一流的旅游基础设施,才会有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名牌产品。为此,近20年来,全市上下集中财力高标准开发了369平方公里的武陵源风景区,总投资达120亿元。武陵源风景区继成为我国第一批4A级景区后,又上升为我国首批5A级景区,并在5A级景区评审中名列前茅。建市初期的90年代,还开发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黄龙洞、宝峰湖等景点。“十五”期间,旅游业实施了东西两线旅游开发战略,开发了天门山、九天洞、茅岩河、贺龙故里、五雷山等一批旅游区(点),仅天门山景点总投资就达10多亿元。随着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的兴起,近10年又开发了江垭温泉、万福温泉等项目,受到旅游者的欢迎。目前,全市已开发景点300多处,开发旅游区(点)26个,拥有等级旅游区(点)11个,其中4A级以上8个。这些景点的开发,使张家界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
{Ky:PAGE}
为了开拓境外客源市场,近几年全市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积极联手开展与境外及国际旅游机构的协作关系。近两年韩国市场客源增长迅速。香港、澳门、日本及东南亚、欧美市场的客源也在不断上升。2007年接待境外游客1259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全面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和景区环境保护。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城市建设和景区环境保护工作。2001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城市生态建设和景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近几年开展创建生态城市的活动中,在景区实施了“蓝天、碧水、宁静”工程。通过连续多年开展绿化造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3%,核心景区达98%。近10多年来,全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不断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依法保护,争取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规范性文件。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完成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在核心景区,拆除搬迁宾馆饭店和世居农户住房近20万平方米,建成了锣鼓塔和索溪峪污水处理厂,实行了景区内环保客运车辆专营制度,设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在城区,建立了国内领先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和生态监测站,取缔了燃煤锅炉、大灶和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在农村,加强耕地、矿产资源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强森林采伐监督管理,落实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近几年来,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实现控制目标;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上升到901%,核心景区全年保持在一级;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96%,核心景区达到100%。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治理旅游环境。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加强对旅游行业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工作。如成立了综合协调旅游行业管理权威机构张家界市旅游工作委员会,市、区(县)两级分别成立了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等。使旅游工作级级有人管,层层有人抓。在制度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旅游市场治理整顿的规范性文件,如《张家界市旅游行业管理暂行办法》等,使旅游行业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近几年来,为加强导游队伍的管理,对导游人员实行了岗前培训、档案管理、押金管理和合同管理制度。全市现共有旅行社60多家,其中国际旅行5家。共有导游人员2100多人。对全市旅行社和各类旅游办事处(点)全面实行旅行社营业保证金制度。对涉外宾馆进行星级评定,对重点旅游线路实行国际旅游定点线路管理制度。为了加强旅游人才培养,现办旅游职业学校一所,另有三所技校开设旅游班,位于市城区的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也开设了旅游系。几年来,全市共培养旅游专业人才1000多人。
全面推进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
2006年5月19日,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张家界考察时,提出“把张家界打造成世界旅游精品”,对张家界市旅游业提出更高的新目标。随后,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的战略决策,全市上下精神振奋,决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向着既定目标迈进。
世界旅游精品是旅游风景区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的全面体现。其涵盖的内容除景点、景物外,还包括游人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为了进一步做大做精旅游产业,2007年12月,市五届四次全会再次做出《关于加快世界旅游精品建设的决定》。这是市委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一大举措。市委书记胡伯俊自豪地宣告:“张家界已进入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加快富民强市的新的发展阶段。”
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这个命题,融汇着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及全市人民的殷切希望。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时突出强调:“特别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张家界是湖南旅游业的龙头,是湖南旅游特色品牌,总书记指示的含义不言而喻。2007年11月,周强省长在张家界市听取汇报后,要求加快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近期,省委常委会又专门研究了发展旅游支柱产业工作,并明确提出“要把张家界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旅游精品”。
经过建市20年来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全市旅游业有了长足发展,奠定了国内同类城市、同类景区领先的地位。但是,用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眼光审视,对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照国内外游客不断更新的需求,张家界旅游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如旅游产品体系结构不完善,旅游要素发展不协调,城市建设管理与景区景观不匹配,旅游文化不够发达,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等等,难以适应和满足国内外游客日益丰富的求新、求乐、求知的多样性需求,难以适应快速成长的休闲度假体验性需求。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张家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全市在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征程中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旅游业绩持续增长。全市各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878.2万人次,同比增长12.1%,其中境外游客125.9万人次。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到2020年左右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这表明,在今后的10多年内,张家界市的中心工作任务,就是建设世界旅游精品。从现在起,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努力加快世界旅游精品建设步伐。“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作者:罗德林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