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信力也是生产力——浅谈政府公信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

作者:余明刚 编辑:闵美颖 2008-12-24 14:30:05
时刻新闻
—分享—

一、什么是公信力


公信力,是政府在进行政务运作和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诚信的认可程度。它蕴含着人民群众对政府发展经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诚信的期望。
1发展经济的能力是构成公信力的“灵魂”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新公共管理范式,曾掀起一场“重塑政府”、“政府再造”的运动。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效率”和“经济”作为公共行政理论的两大支柱和评估政策与政策执行的正确尺度。所以,美国克林顿政府在行政改革当中,引入“顾客”理念,形成“政府重在‘掌舵’,由企业‘划浆’”的“企业家政府”模式,使美国的综合竞争力从1992年到2000年连续8年排名第一,被誉为“新经济时代”。经济奇迹的背后自然是技术创新、经济组织结构变化和政府作用的奇迹,使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一下子从低谷跃入高空。因此,公共行政发展经济的能力,是政府公信力的“灵魂”,“效率”和“经济”成为了人们们政府的尺度,对民众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2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公信力的重要指标。
公共行政作为公共生活的主体与核心,它以“公共性”为前提,具有“公共责任”、“公共服务”的本质要求,承担着特定的道德价值期待。公共行政成为“善治”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承载着“公共性”的使命。因此,公共行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现这种“公共性”的核心指标。
今年茶陵“820水灾”迎战“圣帕”防汛工作之所以非常成功,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县委、县政府把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公共责任”放在第一位,强化领导,决策果断,预见性强,准备充分,宣传得力,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种驾驭大局和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县委、政府的公信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3诚信是打造公信力的道德力量
毫无疑问,行政行为主体的内心信念与道德人格之于公共生活的良序与治理绩效,是十分重要的。新世纪之初,公共行政理论呈现出了多元发展趋势,以“责任中心主义”为价值核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以“管理主义”为主导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批判与取代,反映出现代行政不断走出传统行政理性主义、技术主义、效率至上主义的羁绊,呈现出不断趋向公民社会基本价值与要求的大方向,形成了新的行政伦理:公共行政道德化。政府诚信,就是公共行政道德化的具体体现。公信力比私信力更重要。因为作为国家公共权力机关,政府既是民众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又是公共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既是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公共关系的协调者和设计者。政府是否有诚信,较之于企业和个人而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往往会对社会产生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影响。只有政府本身以诚实守信为行为准则,言出必行,公民才能对政府有良好的预期。

二、公信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公信力是引领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道德因素。
1公信力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发力量
发展经济的能力是政府公信力的灵魂。为了充分突出这种能力,很多国家都在推行行政改革,使政府职能由“万能政府”向“有为政府”转化;管理方式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化;管理效能由“消费政府”向“效能政府”转化;管理手段由“传统政府”向“创新政府”转化。充分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发力量”。这种“生发力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力”的的属性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强调的是“生产力”中“能力、力量”这个属性。所以,政府发展经济的“生发力量”,是生产力内涵的延伸,它对于充分发挥处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2公信力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标杆
经济道德规范所包含的服务、诚信、勤俭、自律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政府公信力的应有之义。亚当·斯密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永远具备的。”正是这些道德行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作用和道德激励作用。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力量和工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使社会利益冲突得以调节。
(1)公信力对社会经济活动起着价值导向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信力是调节社会经济发展中利益矛盾的伦理支柱,是经济道德的重要表现。公信力反映的是市场经济下的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自主性原则和竞争性原则等客观现实,同时又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能够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遵守这些原则,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一些国企被廉价通过MBO方式卖给私人,其卖的过程没有一个法则,基本是暗箱操作,没有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造成国有资产悄悄流到私人手里,只追求眼前利益,对未来不负责任等社会不正之风,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2)公信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起着优化作用。公信力作为一个道德标杆,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保证。它是发展经济中机关作风的一个反映。政府的作风优良,诚信可靠,按市场规律办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就会好,反之,发展环境就会恶化。因此,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史实证明,当一个政府能够顺应民心、合民意,能够得到民众信任的时候,社会的风气则会正、会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就会快;而当一个政府失信,不能赢得民众信任时,社会道德就会危机四伏,经济发展就会遭到阻碍。
(3)公信力是企业“走出去”的信誉保证。政府诚信是国与国交流的基本原则,也是一国政府一诺千金的品格和正气。凭借它,可以便捷地参与国际竞争,发挥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

{Ky:PAGE} 三、如何增强政府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到底有多大,这就要看政府是否真正解决问题有所作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是否突出了高效的行政效能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最重要一环是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
1防止“管”与“理”的错位,塑造“有为政府”
《周礼》云:“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管”在这里意为锁钥,后延伸其义,即对人、财、物、事的制约和执掌,均可称为“管”;而“理”者,“治”也,《说文》云:“治玉治民为理”。概言之,主其事曰“管”,治其事曰“理”。由此观之,“管”决定方向,“理”是“管”的具体操作过程。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的那样:成功的组织者总是把高层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因为这样可以使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进行决策指导,具体操作则从专业管理上由专业人员具体去推行和落实。
然而现实不容我们乐观,领导角色错位,功利主义弥漫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官员不是在“管”字上做文章,把握好方向,着眼于长远,而是把自已看成是集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仲裁者和参与者于一身的万能者,角色严重错位,为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提供了温床,不仅行政腐败,而且立法腐败、司法腐败。有些为官者为“装潢”自身形象,将行政权威变成业务和学术权威,堂而皇之地成为“XX专家”、“硕导”“博导”等,将行政资源与学术资源巧妙结合,将各种项目和经费收入囊中。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使社会原有的平衡陷入混乱,相应的制度被严重扭曲。
人们对政府的评价,不是看你处理了多少问题,而是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了多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衡量政府是否有为的一个标准。政府的有为应该是大方向性的、指导性的。与其包揽一切,漏洞百出管不好,倒不如减少职能,放开包袱,提高政府能力。因此,领导机关和为官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始终把群众的长远利益看作第一位,把调查研究、制定经济发展宏观战略放第一位,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掌好舵”,在公众面前形成“马首是瞻”的牵引力。
2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塑造“服务政府”
传统的层级管理,突出的是一个“管”字,层层管理,一级抓一级,级级请示,程序繁琐,很难对社会的动态化作出灵活的快速反应,而且经常会出现信息处理流程阻塞、呆滞。政府作为公共生产部门,应把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用优质的服务来突出管理效益。美国的行政改革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如,为了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政府把钱拨给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完成培训任务,改革后,政府把钱发给培训对象,由培训对象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培训单位,这样一来,培训机构也就了竞争,服务意识跟上来了,培训质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3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机关作风,塑造“诚信政府”
公共行政要有合法性和规范性。随着现代公共生活的泛化,理性主义、制度主义、规范主义与契约论越发被现代社会所推崇,现代国家正致力于建构日臻细化和完善的公共法律体系与制度规范体系。同时也在借助行政人员内在道德信念与道德自律来匡正权力、谋得公绩,实现目标。
一是规范行政行为。通过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弱化审批,强化服务,规范运作来提高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如,制定各种审批项目统一的审批程序,推行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认真开展机关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建立行政审批和行政效能等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
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以诚信为荣,以浮躁为耻,以个人能力为荣,以炫耀“背景”为耻的良好公务员形象。
三是推进政风建设。按照“五结合、五解决”的方法,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思想作风方面,与学先进经验、谋地方发展相结合,着重解决思想禁锢、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问题;在工作作风方面,与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大局相结合,着重解决作风飘浮、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等问题;在领导作风方面,与服务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着重解决脱离群众、办事不公、为政不廉等问题;在生活作风方面,与严格自律、强化监督相结合,着重解决贪图享乐、奢侈浪费、腐化堕落等问题;在学风文风方面,与学习法纪业务知识相结合,着重解决法纪淡薄、业务不精、效率不高等问题。


四、是启动信用立法,建立领导干部信用审议制度。试想,如果诈骗一次,就能解决一生的生存问题,而且充其量只是接受行政处分和公众斥责,并没有损失太大的利益,就会有人以欺诈为生了。因此,加大信用立法是当务之急。


五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特别要抓好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


4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塑造“效能政府”
两会期间“我国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再次被一些委员提了出来他们认为: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离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而且挤占了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金,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加强机构改革、精官简政以降低行政成本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作者:余明刚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