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理论,写出新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一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任何一个真理只有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才能指导实践并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真理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各国革命和建设具有特殊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中国的特殊性,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原理和中国国情特殊性科学结合、正确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富有“中国作风与气派”,找到一条通向中国革命、建设胜利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句话是对革命和建设都具有普遍适用性。闹革命、搞建设,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个具有国际性的普遍真理的指导,也需要依据本国国情来选择道路,时时、事事都要具有清醒的国情意识。所谓国情意识,就是依据特殊国情寻找成功道路的思想自觉。从辩证法来讲,就是重视矛盾的特殊性,从认识论来看,就是以实践来检验一切,从方法论来说,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强烈的国情意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前提、思想基础、实践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国国情为本,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使每项方针政策都赋予中国特点,形成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胜利前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牢固树立国情意识,在深刻认识和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情意识的觉醒阶段。国情意识的觉醒,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石。第二阶段是国情意识的确立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旗帜,找到了通往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第三阶段是国情意识的深化阶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
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勇敢、勤劳、充满智慧的民族。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屡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受到侵蚀。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中华民族蒙受着巨大的屈辱和灾难,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
面对着“亡国灭种”的严峻局面,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民族复兴之路。但各种主张先后破灭,各种道路先后碰壁,各个政党先后退出。在历经种种失败之后,中华民族先进分子认识到任何单凭借助外来的方案或途径并不适合我们这个苍桑的文明古国,只有立足于中国实际,不断研究我国具体的、现实的国情,才能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才有可能救中国。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较快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得出“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党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石。
{Ky:PAGE}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但是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药到病除,中国的事情终究要靠中国人自己才能办好,只有中国人才最了解中国的国情。
中国人向来有读经注经的传统,对经典十分尊崇,皓首穷经,凡经典,一字一句不能僭越,只能照抄照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许多人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把马列奉为经典,一些从苏联回来的同志,只会背诵马克思列宁语录,只会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本本上的一些结论来裁夺现实,革命队伍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盛行。当毛泽东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时候,党内多数人看来,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另类主张。特别是王明掌控了领导权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盲目机械地执行,以工人运动为重点,发动总罢工、飞行集会、攻打大城市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左”倾冒险行动,使革命屡遭挫折,党和红军几乎陷于绝境。
面对过度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忽略和丢掉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地去探索和创造。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这样写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必须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早觉醒。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报告时,他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得到了全党的普遍赞成,提高了全党克服教条主义的自觉性。从此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成为作为建党以来的基本经验为广大党员所接受和遵循。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通过对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手段问题;通过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实践,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阵地;通过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提出了有别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从而形成一条十分清晰而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接受并写入党章。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道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完成三大改造,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钢铁、电力、石油、煤炭、化工、机械、轻纺等工业部门大大加强,许多新的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期间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卫星发射并收回。这些成就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曲折中发展,在坎坷中前进的。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共产党人虽然不断艰辛探索“走自己的路”,但也出现了对苏联建设经验和发展模式过分信赖和盲目搬用的“全盘苏化”倾向,经济政治体制承袭了苏联模式的诸多弊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敏锐意识到,这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大相径庭,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不能全盘接受外国的东西,提醒人们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引以为戒”。这些都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党内思想僵化半僵化的严重情势,邓小平强调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他带领全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紧紧抓住现阶段中国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国情,在不忘老祖宗的前提下,说了许多新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论断,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以巨大的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中国化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知,是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一经提出,很快得到广泛认同,从沿海到内地,从塞外到江南,从城市到农村,举国上下处处涌动科学发展的春潮,展现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国情意识,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取得的最宝贵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个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五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成为时代的思想旗帜、凝聚人心的思想旗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这样的旗帜。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摆脱了落后挨打的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中国人彻底摆脱了挨饿的状态;现在,全国上下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就的取得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依据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有所继承、有所超越、有所创新。
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我们党每一次思想理论创新,都是依据中国社会走向独立解放繁荣的客观过程和条件,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独具特色的发展和补充,从而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秘密所在。
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永无止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还会遇到种种新情况新问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长期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传统,使理论扎根中国的实践,符合中国的国情,就一定能不断克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作者:阳卫国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