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由他及其所率领的原始先民共同开创的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滥觞。炎帝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炎帝神农氏的功德、成绩和创造发明中所蕴涵的民族意识、传统习俗、信仰崇拜、理想追求、氏族社会制度等构成炎帝文化的精神生活;耜耕、制陶、纺织、交易等物质生产与交换构成炎帝文化的物质基础。成为华夏民族由蒙昧荒蛮走向初始文明时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精神,经过其言传身教以及后世的口头传诵与文字记载,特别是经过历代的趋合提炼乃至重铸,贯穿于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随着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炎帝文化,尤其是其中所蕴涵深刻的和谐思想意识,必将越来越焕发出鲜活的时代生机。追本溯源,我们传承炎帝文化是为了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借鉴、启迪作用,进一步激发整个中华民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和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传承炎帝文化中亲民务实、造福社会的为政理念,结合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团结各界的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炎帝神农氏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是他脚踏实地,“怀其仁诚之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致力于发展农业,发展生产力,发展医学等等,大大地改善了民生,免除了民众疾苦。《吕氏春秋·开春论》说“(神农氏)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并一直流传不绝。
《尚书》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著名“民本”思想。到了春秋时期,民本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儒家早期思想家季梁,提出著名的“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也”(《左传·桓公六年》)。孔子提出“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更形象地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到了明清之际,民本思想发展到传统时代所能发展的最高程度。黄宗羲提出炎帝神农氏和五帝时代的君主,享受在后而吃苦在前,一心为民,“形劳天下”,以至都以做君为苦差事。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高举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旗帜。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今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提出“四个坚定不移”时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本”思想的内涵所在。
二、传承炎帝文化中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结合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奠定基础
炎帝神农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最早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典范之一。“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神农之挠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论衡·感虚》)。“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白虎通义·号》)。炎帝神农善于模仿自然,善于动手,不断总结、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和简单的科学常识,从而发明许多生产、生活工具,成为农业、医学和商业等等众多领域的创造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这是他不因循守旧,开拓创新的结果。由炎帝神农开创的农耕文明,使中华先民完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革命,即“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其深刻性犹如从“农业革命”转化到“工业革命”一样。炎帝神农在发明农业的同时,为了解除疾病和虫兽伤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他深入山野,辨尝各种草木的性味,从而发明用草药医治疾病和创伤的方法。“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吕氏春秋·上德》说,“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此神农、黄帝之政也”。炎帝神农的这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一种核心价值观,即强调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贡献。
从“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周易·杂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无不闪耀着这种精神。数千年来,炎帝神农氏的这种精神不断激励炎黄子孙,大公无私、与时俱进,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历各种挫折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大胆创造和探索,同样需要弘扬炎帝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后,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精神滑坡、道德沦丧、个人利益极端化等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继承和弘扬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重铸我们的精神家园,形成荣辱清晰、善恶美丑分明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大胆探索,敢于开拓,才能拿出新办法,闯出新路子。大力弘扬炎帝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以身作则的楷模作用,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旋律更加昂扬雄壮,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现阶段,我们在大力推行依法治国方略,高举以德治国的旗帜就是要在全社会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判断与取向,建立一个“群居而不乱”、“体情而防乱”,既有秩序,又有自由的合理的社会,让每个人在合理的风俗习惯中,可以改过迁善,过着自己能把握自己,又能涵融群体的生活。能否具有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决定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是否显著。
{Ky:PAGE} 三、传承炎帝文化中民族凝聚、认同包容的统一作用,结合统一战线广泛的政治联盟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聚海内外各界优秀人士奠定基础
炎帝文化重要一条,就是有强大的爱国统一的民族凝聚、认同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息、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有史以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尽管中华民族并非单一祖先,但后人一直把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观念,成为不同时期、来源于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共有的民族意识。”炎黄文化“成为一种反映民族共同感情的纽带,体现和包融了华夏民族形成一个统一性的自我意识”。爱国统一的凝聚和认同精神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和民族意识逐渐形成,也越发坚固。尽管中国在某些历史时期会出现短期的分裂、割据等现象,但反对分裂和战乱,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融和、交流和团结,则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历史上尽管有一些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但许多族属还尊称炎帝黄帝或夏禹为先祖。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海斯等人著的《世界史》中“不变的中国”所说,“很多世纪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相当坚固和稳定的帝国;虽然那个帝国包括了不同的种族和宗教,并且被外来的侵略和内战所干扰,但是它却是统一的,被一种渗透到各部分的共同文化团结在一起。蒙古人、鞑靼人和所有其他种族,都是以侵略为开始,而总是以被‘文明化’告终。就是说,他们采用了中国的习俗。外国的宗教,如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进展,只是依它们适应中国文化的程度而定”。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要么中断毁灭,要么被征服、改变而成为断裂的文明,惟有中华文明却经受种种打击和考验,而成为世界文明历史上唯一连续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和认同精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时代,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改革开放、谋求发展一样,也是历史的最强音。海外的炎黄子孙和港澳台同胞,无不以各种方式回报、支援祖国,这正是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巨大表现。中华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台湾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但它的母体始终是中华文化。仅就炎帝神农奉祀而言,全台把炎帝神农作主神奉祀的庙宇就有254座之多,配祀的更是不计其数。香港、澳门已回到祖国的怀抱,有着维护祖国统一光荣传统的台湾同胞,也应共同缅怀炎黄始祖,弘扬炎黄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加强海峡两岸相互了解和交流,为反对“台独”分裂,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出无愧于炎黄先祖的历史性贡献。
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来自于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就需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处理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全面兼顾和实现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处理好海内外同胞关系,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做好侨胞侨眷工作。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传承炎帝文化,弘扬炎帝精神是团结各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近年来,海外炎黄子孙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回来观光祭祖,以各种形式支援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民族宗教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这些统一战线成员,成为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界更好地团结起来、凝聚进来,共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
四、传承炎帝文化中贵和尚中、和衷共济的群创价值,结合统一战线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环境奠定基础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炎帝之世,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措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故其化如神。”(《南子·主术训》)在社会发展阶段上,神农之世是“无有相害之心”朴素的和谐社会。虽然物质贫乏,但人人平等、各司其职,利益共享,财产公有,正如《礼记·礼运》所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商君书·画策》也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2008年的两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在6月25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胡锦涛又指出:我们要把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阐明了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社会就是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
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物质财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两者统一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共同建设,就是要通过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保障和促进全社会成员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共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享有,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因此,只有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得到实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把共同建设作为根本途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和创造活力。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又是其落脚点。
作者:刘会才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