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地州盟党报的“拐点”与困境
“拐点”是我国报界近两年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形象地反映了报纸影响力减弱、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萎缩和市场份额减少的现状。省级以上党报有省级财政的支撑;都市报、晚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了一个高速成长期,“发育”充分,已经站到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上。二者的产业链条不断加长――印刷、发行、广告、出版等业务部门一应俱全,并早已进入“厚报时代”,因而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
西部地区的地州盟党报,并没有经历这样一个高速成长期,大多数报纸依然处于对开四版的“薄报时代”,与之相对应的经济状况还是家底不厚,捉襟见肘。因为先天不足加上后天营养不良,地州盟党报所面对的困难更大。所以,“拐点”的到来,严重影响着这些党报的生存发展。
当前,西部地州盟党报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内部困境
一是新闻资源相对贫乏。我国西部共同的基本特点是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少数民族聚集,大多是山区。正是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西部地区在政治、文化及其他各方面相对落后。社会变化小,新生事物自然就少,新闻报道的内容也相对较少。
二是经济落后导致人们的观念不够开放,新闻报道的环境不够宽松。由于经济落后,社会各方面存在的矛盾较为突出,新闻报道触及到这些矛盾和问题,就会引起争议,新闻报道因此变得束手束脚,左右为难。
三是宣传功能强化,而新闻功能弱化。宣传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功能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功能。用新闻报道的形式进行宣传,其可读性和效果可能会更好。但有些部门“新闻意识”不强,总是要求将一些总结性的稿件见报,而不是让记者去策划和采访。这类稿件过多,受众喜闻乐见的“三贴近”的内容自然就少了。
四是报社经营困难。大多数地州盟党报实行差额拨款,有些地区的拨款基数还是上世纪80年代定的。随着报纸成本的提高,这些拨款只能是杯水车薪。西部区域大多经济不发达,广告业务量小,报社主要收入来源依靠报纸发行。加之历年欠账多,多数报社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有的甚至举步维艰。
五是人力资源贫乏。近年来,西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多数没有回到西部就业。办报所急需的新闻类、经济类、法律类、管理类等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导致报纸质量很难提高,各种创收业务很难开展。
2.外部困境
一是电视媒体的强力冲击。从中央、省、地(州、盟)到县四级党委和政府,都拥有各自的电视台。电视天生具有无限发行和低成本扩张的特点,电波所及之处,就是发行所到之处,且传播及时,增加一个频道的成本,远远低于新办一张报纸的成本,电视还具有超强的娱乐功能。而报纸在山区的发行难度大、成本高,娱乐功能缺失。对普通受众而言,电视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报纸。在计划经济时代,西部农村基层还能订阅一些报纸,而今很多村已成了“报纸空白村”。
二是省会城市都市报、晚报的强烈冲击。来自省会城市的都市报、晚报在州县地区“攻城掠地”,大大压缩了本地党报在零售市场的空间,从而形成明显的“传播逆差”。如湖南省会长沙的三大报纸――《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和《长沙晚报》在湘西州8个县市的100多个报刊零售点销售,而且销量很好。
三是网络新媒体的强势上扬。网络超快的传播速度、超大的传播容量和其独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是纸质媒介所无法相比的。近几年来,其发展态势对报纸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四是报纸发行方式开始转变。党报发行已经被公认为是老大难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党报发行是党委“包办”下的“权力发行”;市场经济环境下,党报在发行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发行更多地需要依靠报纸自身的质量和报社自身的努力。
由于内部困境与外部困境的双重夹击,西部地州盟党报生存发展的空间受到挤压,有少数报社甚至陷入难以为继的危局,现在是我们党报工作者必须面对、必须想办法下决心突围的时候了。
二、西部地州盟党报的突围之策
西部地州盟党报,对广大西部地区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重重困难,西部地州盟党报怎样在“拐点”下突围,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重要课题。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其州委机关报是《团结报》。近年来,经过潜心研究、精心策划、细心运作,在“拐点”出现的大背景下,《团结报》逆势而动,强势上扬,不仅走出了困境,还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发行量和发行范围双双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州仅260万人,发行量达31万份,每千人报纸拥有量达12份,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报纸在社会和业界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在中国地市报和湖南省报纸系统的评奖中获一等奖18个,并连续两年获“湖南新闻奖”;报社当选为中国报业研究会少数民族报业分会的会长单位。2006年,报社总资产达到了3886万元,比2001年增加了2000万元;总收入为1200万元,比2001年增加600万元,均实现了翻番;广告增长8%,纯收入达373万元。
1.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全面探索党报改革新途径
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要求党报围绕提高影响力、竞争力这一核心,不断深化改革,通过各种方式探索党报改革的新路子。如果党报固步自封,不思改革,就会被改革的浪潮所淘汰。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党报不提高办报质量,始终靠强迫摊派的办法发行,党报的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最后将走进死胡同。
近年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党报改革的新路子,改变以往办报与新闻规律脱节、新闻与民生脱节、发行与市场脱节的做法,坚持按新闻自身的规律办报,坚持民生新闻优先,坚持公费订阅与自费订阅相结合,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质量是报纸的生命,新闻的质量决定报纸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提高西部地州盟党报的质量,就要提高报社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在报社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报社文化。
人才是报社发展的基础,《团结报》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制定完善了激励制度。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已经成为《团结报》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多劳优劳者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给予奖励,并从机制上提供保障。
2.用先进的理念激励发展,突出“权威、高端、典型、民生”报道
实践早已证明,办报理念决定一张报纸的成败。西部地州盟党报最为缺乏的是适合自已发展的先进的办报理念。
随着报纸质量的不断提高、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团结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理念――“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办成州委州政府和普通百姓双满意的强势主流媒体”。理念确立后,新闻策划就有了方向,民生新闻比重加大了,新闻的写法活了,标题精致了,版面漂亮了,可读性增强了,吸引力提高了,《团结报》从此走上了报刊零售市场。
《团结报》在突出党报“权威、高端、典型、民生”报道优势和培育广告市场、创新发行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是突出党报的权威和高端报道,提高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党报的权威性是党报最大的优势,其高端报道和高端读者群,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因此,我们对州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重要会议和州委州政府的一些重要文件,进行解读式报道,提升了报纸的品牌,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二是突出言论引导,提高党报的舆论影响力。为了做好报纸言论,提高言论专栏的针对性、影响力和战斗力,报社从总编辑到部室主任都要动手写言论。如《舆论宜疏不宜堵》、《城市建设应有农民一席之地》等重点评论,在州内读者中反响强烈。
三是突出重大典型报道,提升党报的社会功能。2005年以来,报社编辑记者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闪光点、兴奋点,推出了《生命之光》、《山路十八弯》、《我是一个兵》等重大典型报道,以报道真实、细节生动、人物鲜活、思想深刻而得到州委领导和普通读者的一致好评,使典型报道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四是突出民生报道,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在办报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关注民生的新闻放在重要位置。要求编辑记者用平民视角和读者眼光来审视、采写、编辑新闻,让大量的民生新闻在版面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最抢眼的报道。
3.用高度团结维护发展,打造一支全新的团队
一篇新闻稿件,可以靠优秀记者个性化的写作而出彩。但是,一张报纸要出彩,就得靠一个优秀的团队。报纸出版,从生产的角度来解析,与工业企业是相同的,都是在批量化规模化生产产品,都要经历生产的多道工序与环节。只不过前者生产的是软性的“新闻产品”,而后者生产的是硬性的“物质产品”。
对报纸来说,记者编辑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与他们的敬业精神同等重要,团结出智慧,团结出精品。《团结报》由骨干人员组建了专题报道组,多次深入采访,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成功推出了《山路十八弯》和《生命之光》两大专题报道,稿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播发和刊登,引起轰动。湖南省委宣传部将专题报道作为重大典型予以推介,专题报道组成员被评为2005和2006年度“湖南十大新闻人物”。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团队精神。
4.用高素质队伍保证发展,提升报业核心竞争力
媒体之间的竞争,首先表现为新闻报道方式与模式的竞争,这就需要创新。创新是当今许多成功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报纸竞争力的高低。谁来创新?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团结报》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报社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名,研究生2名,新加入的采编人员全是本科毕业生;同时,报社在上海新闻晚报社设立了培训基地,为报社员工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报社共有50多人次参加了中报联举办的各类培训班。
5.用卓越工作实现发展,在激烈竞争中做优做强报业
从本质上说,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是报纸的两大主要功能。西部地区地州盟党报,不应简单地成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信息发布阵地。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类阶层的沟通日益频繁,报纸应该成为社会各界沟通的平台,让沟通成为报纸内容的主题。
我们要通过卓越的工作,使地州盟党报成为各自区域内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建设者,主动搭建起党委和政府与普通百姓交流的平台,注重参与社会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主动寻找为党委和政府分忧的途径,从而让政府与普通百姓都满意。
作者:刘世树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