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鲜明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一面旗帜,坚持一条道路,坚持一个理论体系,既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科学总结,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的指导方针。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认真总结这段难忘的历史,从实践论的认识论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一切真理均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产生真理的唯一源泉,真理是对实践的科学地概括和总结,是对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它的一个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真理,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概括和总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如何把革命引向胜利的问题,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发展道路、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探索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发展道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所以说,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创立的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初步实践和理论探索。
以邓小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特别是总结“十年动乱”给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大破坏大倒退的沉痛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正确地解决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发展的道路问题,如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问题,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一场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明显上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使人性全面解放,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这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最快的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为世人所称赞。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亿万人民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强国富民的真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因此,真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进行论述。“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文选》第三卷2页)。“三个代表”是在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丰富了党建理论,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引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21世纪。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片面追求GDP,为发展而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脱节,发展以牺牲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等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而且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对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因此,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是经实践检验证明是科学的真理。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真理,这一真理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推进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于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近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总之,理论源于实践,又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实践在不断发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理论都是在当时当地实践中产生的,是对当时当地实践的总结,因此,有它的时代特征性和范围性。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但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未来的问题只能在未来的实践中加以解决。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新问题,指导新实践。
社会科学是这样,自然科学同样是这样。牛顿的经典力学的三个定律在常态下是真理,但它只适用于物体运动速度小于光速的范围。当物体运动的速度大于光速时,能量和质量的统一,就遵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用相对论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展和涵盖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只是相对论的一个特例;牛顿的经典力学反映的是宏观世界运动的规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反映的是宇(宙)观和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规律,宏观世界物质运动的规律只是宇(宙)观和微观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特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任何科学真理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都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样,邓小平理论也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文化大革命”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个人崇拜盛行,教条主义泛滥,“两个凡是”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要推动改革开放,就必须解放人们的思想,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他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亲自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明确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不仅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宣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批判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彻底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地评价了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功过是非,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把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同他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分开来;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地位,把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与毛泽东同志的个别言词区分开来,全面恢复了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要求全党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同时分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指出“文化大革命”是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因此,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社会革命。从而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邓小平理论在同“左”倾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打开,西方敌对势力及其思想文化也加紧了对我国的分化和渗透,资产阶级自由化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抬头与泛滥。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指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提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必须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框架内进行,脱离共产党的领导是十分危险的,走资本主义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使改革开放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理论在与右倾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正是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党、我军和我们的人民政权经历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严峻考验,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政权更加坚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涉及到经济转轨、企业转制和社会转型等方方面面,必然重新调整社会的利益格局,触及人们的观念。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各种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来,党的十七大报告归纳为收入分配、环境资源、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作风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和一定程度上的问题,但它们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疑虑,辨别是非,坚定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与决心。最根本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这些问题,消除拦路虎,搬掉绊脚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首先,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与问题相比,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是占主导地位的;出现的问题是次要的,是非主流的。其中有些问题是邓小平同志曾经预言过的和已经估计到的,比如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打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平均主义大锅饭,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会产生收入差距,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通过先富的示范作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特别强调要勤劳致富和合法致富。现在,先富已经实现,就要集中精力实现共同富裕;有些问题是在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说党政机关存在的腐败问题,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问题,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并不明显,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只能在前进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其次,人们对于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没有现成的先例可循。人们对于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是摸着石头过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毛泽东选集》合订本260页)。改革开放初期,主要的认识问题是围绕要不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而展开;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的认识问题是围绕着发展的道路即“姓资”还是“姓社”而展开。现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前几个问题已经解决,现在的主要认识问题是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而展开。人们对于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深化,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在这一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再次,要用科学发展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成功经验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解决前进中的困难与问题的法宝和武器,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用税收和打破垄断的方法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把社会收入差距缩小到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框架内,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扩大选拔任用干部的范围,加大监督制约公共权力的力度,使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大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努力消除贫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守住祖宗的江山,又要为子孙留下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就像其他社会变革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尽善尽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王晨毅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