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作者:王达武 编辑:闵美颖 2008-12-24 15:19:46
时刻新闻
—分享—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湘潭经济“又好又快、赶超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正确认识目前湘潭新型工业化水平,抢抓当前“两型”试验、“中部崛起”两大战略机遇,着力探寻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发展路径,是实现湘潭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几年来,湘潭正在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迈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79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231亿元,年均增长125%,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排位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人均GDP从2000年的6418元增加到2007年的19036元,居全省第3位。财政总收入从2000年的9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84亿元,年均增长228%。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181:358:461调整到2007年的153:47:377,工业化率从2000年的299%提高到2007年的413%。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5%提高到2007年的4655%。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068%提高到2007年的13%,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195%提高到2007年的397%。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人力资源优势较好发挥,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尽管湘潭新型工业化水平近几年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与相关地市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水平不高,2007年我市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为847%,分别低于长沙、株洲9和24个百分点,落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所占比重大;产业竞争力不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园区企业专业化协作配套能力较差,产业链条不长,因而经济效益不够理想,规模工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能源消耗明显偏高,万元GDP综合能耗仍达1966吨标煤,远高于全省129吨标煤的平均水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难以削减,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有所下降;城镇化进程仍显滞缓,城市规模仍然偏小,城市管理水平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对县域工业缺乏产业联系,小城镇建设承接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对特色产业的培植做得不够。
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即将出台两型社会建设和中部崛起相关政策的契机,加强政策研究,尽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多方集聚发展要素,着力创新工作举措,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湘潭经济的大发展。

一、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


整合我市各类科技资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火炬创新创业园为核心、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干、企业科研机构为外围的自主创新服务网络,使各重点企业之间能够共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成果。依托长株潭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将火炬创新创业园打造成长株潭风电产业和装备制造领域的创新源泉,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装备和新材料两大行业。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适当扩大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引导企业扩大技术开发投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建设国家级机电产品专利信息平台,推进专利战略研究,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步伐,构造市级企业信息化网络协同工作平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二、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国家对两型试验区和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着力改造提升冶金、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精品钢材深加工、清洁能源装备生产、小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现代物流、红色旅游、现代农业、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壮大产业主体,重点支持做大做强湘钢、湘机、江南、江麓等标志性企业,积极引导大中型重点企业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催生出更多的企业裂变项目,拓展产业链条,继续培育发展优势民营中小企业。引导多方资金加大产业投入力度,着力抓好湘机220吨自卸车、风力发电装备、湘钢宽厚板深加工、九华吉利汽车生产基地、九华现代工业物流园、双马物流园、红色旅游基地、隆平论坛、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两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化建设,突出抓好九华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四个特色产业区建设和高新区火炬创新创业园、湘潭风电产业园建设,真正把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推进集群发展的载体和扩大对外合作的平台。

{Ky:PAGE} 三、拓宽融资渠道,推进重大项目

加强重大项目开发,牢牢把握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相关政策,重点开发策划一批重大项目力争进入国家“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笼子;利用“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新平台,着力策划包装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完善全市“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库;重点策划建设湘钢造船板供应基地和优质线棒材、湘机风力发电装备和重型矿山装备、万楼新区、湘潭职业教育等重大项目。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在大力争取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不断引进民间和外来资本、引导银行扩大信贷投入的同时,着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偿贷机制,构建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千方百计解决地方配套资金问题,并加大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力度,重点抓好华菱线缆、崇德科技、恒盾集团、迅达集团等一批成熟企业的上市工作。着力解决项目用地,充分利用两型建设的政策机遇,抓紧开发策划一批符合两型要求的重大项目,积极组织申报,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以盘活存量为基础,全面推进土地政府垄断和熟地出让,实施土地预征、农村集体土地有序流转等制度改革,探索跨地市的耕地占补平衡。

四、加强城市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抓住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机遇,全面提升城市总体规划,拓展城市框架,明确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主(市域中心城市)三次(三个市域次中心城市)多点(建制镇)”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一轴(即芙蓉大道经济发展轴)两区(即河东城市中心区和河西城区)四带(湘江生态经济带、长潭西线经济带、天易经济带和320国道西线经济带)”的城市经济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湘江沿江景观道路、芙蓉大道湘潭段、清易大道湘潭段、天易路、长株潭城际轻轨、潭衡西线高速、五大桥、东二环、西二环、南二环、6条交通干线公路、九华中心港、马家河联运港、易俗河物流港等重大交通、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快速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河西旧城改造、河西中央商务区、河西万楼新城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进城乡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抓紧建立“两型社会”先行区建设工作机制,着力推进昭华新城和天易新区两个先行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幅射带动作用。

五、加大工作力度,推进节能减排


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强化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管和考核,突出抓好重点能耗企业、产业、高污染区域的节能减排工作;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严格实行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抓好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组织实施,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搞好对新开工项目的节能、环保审查;加快对“五小”企业的关停步伐,加大对冶金、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落实《湘潭市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和《湘潭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行动方案》;着力抓好《湘潭市节能减排科技发展规划》和《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方案》的组织实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建设,重点围绕湘江湘潭段综合整治,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升级、污染企业关停退出等整体包装,策划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积极组织实施;加快推进湘钢干熄焦及余热发电、电厂脱硫废石膏综合利用、湖铁高炉煤气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河西垃圾综合处理场、九华排污管网工程、湘潭县污水处理厂、湘乡市污水处理厂、韶山市污水处理二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六、完善人才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促进本土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引进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发展快,努力为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价值的充分实现提供广阔的空间,着力培育和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面向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改财政贴息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产业集群引导资金、节能减排引导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原则上用于重大工业项目技改、创新项目、工业园区建设及节能减排等重大项目的导向性投入及贴息。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观念,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做到多服务不干预、多设路标不设路障,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加强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协调,做到上下联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作者:王达武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