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国资国企呈现出底气足、韧性强的发展态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长沙报道
从四月底发布的中国经济“一季报”数据看,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种韧性和潜力。
而国有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有升、向新向好”的特征。在湖南,一批负有“链主”之责的省属监管企业,正呈现出底气足、韧性强、前景好的发展态势。
适应市场环境有韧性
今年以来,全球贸易保护和关税之战加剧,这对地处内陆的湖南国有经济实体来说,整体影响不大。
以本土机械、钢铁和建筑龙头企业为例,中联重科业务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400余个海外运营网点,11座海外工程主要设立在东亚、南亚和西欧等地。2024年数据显示,在中联重科海外营收比重中,发起关税贸易战的美国市场所占营收比例不到1%,所以影响很有限。
工程机械“湖南造”遍布全球。
过去一年,湖南钢铁的海外收入在其营收盘子中占比不到10%,其生产原料比如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并与海外大型矿企有长期合作,关税贸易之争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
另一家年营收超千亿元的龙头企业湖南建投集团,在其海外业务中,欧美国家所占比例较少,如旗下湖南路桥公司较早参与项目建设的国家,主要有卢旺达、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旗下湖南六建海外公司主要持续深耕西非、东南非、东南亚等市场。
湖南建投集团在海外的工程项目主要有三类:自主经营,与兄弟单位合作,与央企合作做部分分包。为了有效应对部分国别市场外债高企、外汇短缺及国家金融支持政策调整的变化,湖南建投集团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创造性地提出并推动“工贸联动”发展,通过“以贸促工”来实现工程款回收和提升工程份额,所以海外市场相对比较稳定。
此外,如湖南矿业集团旗下有色金属研究院,利用选矿技术上的优势,在刚果(金)等国家持续应用和扩大技术成果,在减少我国对于铜、钴等战略金属资源的依赖度,推动湖南“走出去”深度参与中非贸易往来方面立下“汗马功劳”。
湖南建投集团援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钢结构工程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
从国内市场看,湖南省属监管企业或拥有资源优势、或拥有“后发”整合优势,应对市场风险和复杂环境的能力比较强。
如湖南农业集团旗下的新五丰公司,在近3年来行业产能供应严重过剩、饲料原料价格维持高位、非洲猪瘟疫情反复肆虐、市场消费需求长期疲软等多个不利因素影响下,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大多亏损严重,在如此行业“寒冬”侵袭下,新五丰的产能仍逐年攀升,盖因其在长期的养殖和经营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市场风险的经验,其在行业压力趋紧期间,还投入研发费用3500余万元,在多个环节应用5G、AI、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养殖数字化转型。
其它如老牌国企湘电集团近年来加大对节能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行业竞争;如湖南港航水利集团因势利导,除了在航运和水利领域持续投入外,还加大了环保型产品应用如连续投入制造万吨级新能源船,在数字化港口建设中也多有建树。
这些事例表明,湖南国资国企在国家层面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时,整体具有从容应对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和经验,特别是面对市场风险考验时,有较强的市场韧性和生命力。
湘电集团推出大型节能型矿用车。
壮大产业链有韧性
湖南国资国企的韧性,还表现在壮大产业链,引领全省产业链做强做优做大。
在经过几轮重组整合后,湖南国资系统形成了多个“链主”企业,并深入参与装配式建筑、先进钢铁材料、轨道交通装备等8条产业链的全省重点产业倍增计划。
如湖南轨道交通集团以雄厚的技术实力,持续引领全国行业发展,在壮大产业链上可谓居功至伟。目前,湖南是全国唯一掌握快速磁浮交通装备全套技术的省份,核心系统均已实现装备生产完全自主化,磁浮装备省内配套率超过80%。
从2012年自主研制第一台中低速磁浮列车,到2016年“长沙磁浮快线”投入运营、2020年首列中速磁浮列车正式下线,再到2022年首条旅游观光磁浮“凤凰磁浮”正式运营,期间多次成功实现提速,湖南轨道交通集团不仅实现了多元化快速发展,而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成长,在引领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方面也表现出卓越的“链主”领导力。
凤凰磁浮。
再如湖南盐业集团,早年率先在全国进行市场化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市场地域限制,在多个省份攻城略地兼并重组。其后在雪天盐业上市4年后成立了30家省外分公司,省外经销商达到1万余家。
目前,湖南盐业集团已逐步实现了“三大转变”,即:区域性公司向全国性公司转变,单一井矿盐向井矿盐、湖盐、海盐、进口盐全品类转变,单一的盐产业向盐产业链集群转变,同时向调味品和盐化工两端扩充产业链布局。在这样的市场谋划下,其产业链不仅有着多元产品支撑,而且在面对行业竞争时具有高度的“链条”韧性,应对风险能力极强。
另一家链主企业湖南旅游集团,近年来在市场拓展和壮大产业链方面也可圈可点。如最近在全国最先推出的“铁路+文旅”融合模式,以及持续打造的“美食+文旅”“会展+文旅”等各类消费模式,在抢抓当下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政策机遇,大力促进旅游资源整合、文旅科技融合方面,走出了一条壮大产业链的创新路,给全省文旅业以更多坚实支撑。
湖南旅游集团推出的“南方列车·潇湘号”旅游专列。
科技创新强韧性
湖南国资国企在适应市场环境和应对风险方面有韧性,在壮大产业链方面也有韧性,而在科技创新上更是体现了一种韧性和底气。近年来,湖南国资不仅在交通、建筑、矿产、钢铁等传统领域加强数字化建设,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也颇有建树。
如2024上半年,湖南国资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收就达960.3亿元,同比增长7.6%,湖南省属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28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9家。
湖南国资国企还非常重视和高校的协同创新与技术攻关,近年来与30多所高校、2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了超过120项协同攻关项目。
如湖南轨道集团与同济大学合作,制定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国家标准,相关技术成果在全国首个“磁浮+文化+旅游”项目——凤凰磁浮观光快线等推广应用。再如湖南高新创投集团与中南大学合作设立中创空天,承担大型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环筒、薄壁等超大型铝合金结构件研制任务,解决国家重点型号材料“卡脖子”问题等,为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和行业风险时增添了更多“韧性”保障系数。
国家政策有力,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两新”政策大范围践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新质生产力不断得到凸显和提升,这一系列有利因素,都在给湖南国资国企以“韧性”加持。
有这种韧性在,湖南国资国企的发展底气足,前景值得更多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雪骅
编辑:何青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