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婧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征程与使命,当代青年生逢盛世,在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征程中,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物质丰盈、文化浓厚、国有所需、民有所盼,为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孕育了宝贵的沃土,新时代青年应坚定政治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锤炼学习能力、涵养奉献精神,以更加饱满的志气、骨气、底气,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新时代是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宝贵沃土
物质丰盈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坚强后盾
回溯百年历史,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 “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发展突飞猛进,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物质财富积累日益充裕;物质自信,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提供强健体魄、增进本领的坚强后盾和富养精神、追逐梦想的广袤沃土;同时,新时代为中国编织了一张“遍及全国的协作网络”,在密布的网格中,每个人获取的不是直接的物质材料,而是拥有以物质为基础、价值为主导的定位、方向,努力的可能和成功的希望。青年们只需辨识自我、坚定理想,精准发力、成长升华,便皆可在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时代,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为国家大局、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实现梦想、建功立业;同时每个个体相互联结、交互协同,共同为推动国家进步、时代发展贡献自身可发挥的最大力量。
文化浓厚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精神养分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是民族赓续的血脉,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深藏着人民智慧,闪耀着真理光芒,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处处绽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正随着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代精神相通共融,与时代内涵交相辉映。驻足凝视现代文明,青年们从兼蓄包容与守正创新中淬炼自信,于浪漫主义与爱国文化中保持底气,于对未知的探索、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纳中获得力量。“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青年们在璀璨如星辰的悠悠文化长河中,绵绵不断地吸取精华、锤炼心智、升华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心无旁骛、更加全力以赴、更加身体力行地传扬自强自信、奋斗奋进、不屈不折的中华民族宝贵品质。
国之所需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必然召唤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当今中国从百年前的内忧外患正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蹄疾步稳、高歌前行,而我们国家并不是在所有领域、所有地方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恰恰相反,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工业4.0等方面与世界强国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国之所需,召唤着新时代青年积极“应战”,心怀“国之大者”,担当国之大任,挑起国之大梁。“祖国有需要,而我正青春”,是青年之幸,也是国家之幸,新时代青年以青春之躯投身基层,以青春之力奋战一线,以青春之智慧贡献科技创新;缺口创造机会,机会促进成长,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青年一代的精神之魂,在个人目标、自我价值与国家前途和命运紧紧相连、紧密契合中不断升华,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为“国之所需”奋斗的征程里,收获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民之所向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内在动力
民之所盼,吾必行之。新时代,推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中心点与立足点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青年一代要深刻领会人民至上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内涵,怀揣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肩负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提升为民解难的能力素质,将人民群众所向往的幸福生活、需解决的急难愁盼,摆放进心里、落实在行动;紧紧围绕“人民”二字,明志、苦学、求真、笃行,谨记“不论是立身处世还是从政干事,都应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
湖南省地质调查所(以下简称“地调所”)作为公益型、服务型、战略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全所共有在岗职工308人,其中42岁(含)以下青年职工177人,青年骨干79人。青年职工中:博士6人,硕士74人,本科93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54人,中级职称98人;中共党员116人,民主党派2人。从以上数据分析,地调所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聚集,高素质青年技术骨干队伍是地调所充分发挥公益职能的中坚力量,顺应新时代要求锻造“大地质”理念,在覆盖了找矿突破、抗旱找水、生态修护、地灾防治等与经济社会发展、能源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活福祉息息相关的重点、痛点、难点工作中,勇担智囊团、专家库、先锋队的角色。
二、新时代对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使命召唤和实践指引
1、坚定政治信念。学理论。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必须及时把握全体青年的思想状况,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利用座谈会、研讨会、联谊等活动形式,及时有效地宣讲国家及行业内形势变化,引导青年职工统一思想、提振精神,进一步激发青年干劲,为单位发展凝聚团结进步、务实创新的强大力量。强领悟。学习是为了运用,如何用得对、用得好,用在点子上、用在刀刃处,关键在于如何领悟。学习理论不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应与实践相结合,深学勤思,应在多形式、多样化、反复地学习中,学通悟透、不断实践,以实践成果作为检验理论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实践的升华演化为理论升华。新时代地质青年应注重在学习中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能源安全保障和地勘单位转型发展、自身价值追求,进而不断完善自我塑造,提升以实践改变社会的能力。
2、厚植家国情怀。学党史。要从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中和波澜壮阔的辉煌史中,了解我们的党是如何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如何在浴血奋战中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何在砥砺前行中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认识党的伟大,于心灵深处厚植热爱国家热爱党的情怀;了解党的历程,从中把握历史规律,传扬红色基因,锻造坚毅不屈、求真务实、敢于斗争的宝贵品质,唤起更加深厚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兴文化。要深入学习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倡导以民为本、自强不息、守正廉洁的优秀品质,坚定文化自信,获得精神力量。要不忘地质文化精神,地质精神是地质工作者的思想镜像与内驱动力,新时代为地质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新发展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机会,而在艰苦奋斗的地质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凝练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是融入地质血脉的“根”与“魂”,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应从中汲取力量、接续荣光,以自强不息的底色、敢为人先的魄力、甘于奉献的担当,紧握时代机遇、勇担时代重任。
3、锤炼学习能力。善学习。新时代是知识经济发达的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新事物日益涌现,一日不学习自己知道,三日不学习别人知道。新时代青年应随时随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人民学习,将“学而思、思而行”相结合,保持知识内涵“日日新”“又日新”,不断丰富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充实头脑、丰盈内心。同时,要不断拓宽知识边界,在深度上挖掘、在广度上探索——汲取理论精华,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精进专业知识,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学管理知识,强化系统思维,提升把握全局的能力;以新时代要求为指引,地调所常态化建设推进“青年理论大学习”“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地质青年技能竞赛”“学术成果交流”“青年读书会”等多形式学习交流平台,以考促学,以学促干。强本领。青年人应干一行专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饱含对行业的热爱与热情,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沉得下心、用得了功,在“学中干、干中学”的有机统一中,确保学以致用、术业专攻,争做既有揽得了“金刚钻”的底气,也有干得了“瓷器活”的本事的行家里手。地调所青年干部职工紧跟国家和省市政策导向,不断攻克专业上的城墙壁垒,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行动、生态环境治理与修护、1:10000高精度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抗旱找水、矿泉水调查与勘查、地热资源调查、应急水源地勘探、自然资源普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壤污染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以新方法、高质效、真业绩解民生难题,答百姓之问。
4、涵养奉献精神。肯付出。脚踏实地、身先士卒,面对问题迎难而上,遇到困难挺身而出,把国家利益摆在前,把个人利益摆在后,把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誓言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做奉献的表率。地调所青年地质工作者始终与单位发展同频共振,在科技创新第一线、在野外调查勘查艰险处、在地质灾害最前线、在抗旱找水急需点,都有他们拼搏奋斗的身影;在疫情防控、爱国卫生运动、各种志愿服务中,他们冲锋在前,踊跃参加。大家扎根基层,奋战一线,把平凡的工作岗位当做人生的奋斗舞台,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单位的发展,彰显地调青年的担当与风采。有担当。“担”是挑起胆子,“当”是有所作为,担当,本身就是肯奉献与有能力的综合素质体现。新时代青年要有敢担当的勇气、能担当的作为、善担当的方法;风平浪静时要主动谋划、奋力开拓。锐意进取,激荡干事成事的风云;风云激荡时要沉着冷静、不惧风险、敢于斗争,锤炼化解危机的本领。地调所作为省自然资源厅抗旱找水工作技术支撑单位,将其作为落实“我为民生办实事”的一项政治任务,成立了以知名找水专家谭佳良同志为总负责的精干专业找水团队。从2015年至今,团队共完成80个严重缺水村庄找水勘查工作,成井108口,共解决14万余人饮用水困难和5000余亩农田灌溉,解决73个严重缺水村生活用水的难题,找水成功率高达91.2%。虽一年中有近300天扎根野外、连轴奋战,但他们不觉苦累,颇以为荣。奋斗得来的成果解决了乡村振兴中制约发展的水资源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最基础的资源保障。
(作者刘婧 来自湖南省地质调查所办公室)
来源:红网
作者:刘婧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