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矢志不渝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红网 作者:胡书伟 编辑:丁洵 2022-12-06 16:44:42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行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处,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关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一百多年前的1896年,李鸿章首次出访美国,回国后内心沉重、一言不发,他发现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差异:“美国满街的汽车,中国满街的马车;美国高校几百所,中国遍地私塾;美国已在使用打字机,中国在手写刻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闭关锁国、科技落后的弊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封建统治的抗争中,中国人民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开始走上了寻求救国救民的开天辟地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领域发生改天换地的变化。1956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于六七十年代相继研制成功“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并在人工合成胰岛素、青蒿素、杂交水稻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到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青藏铁路、核电、银河超算、神舟载人航天、北斗、纳米等科技成果相继涌现,科技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更多自立自强的核心科技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扬帆出海,高新科技正在悄然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都离不开基础研究。正是基于数学理论的研究基础,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发明激光照排技术最终完全取代延续千百年的活字印刷技术,极大地繁荣了人类社会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正是基于香港中文大学高琨教授的“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的理论研究,世界通信技术开始了一次革命,以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铜导线作为长距离的通讯线路。正是基于电磁场理论的应用发展,从工业自动化到地质勘测,从电力、交通等工业农业到医疗卫生等国民经济领域,正在发生惊天动地、振奋人心的变化。一是要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科学人才团队建设、扩大“揭榜挂帅”攻坚项目规模、扩展政金研企联合渠道。二是要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推进高等教育阶段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坚持需求牵引,着力引领科技人才聚焦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研究,营造宽松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潜心、长期从事基础科研,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三是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部门牵头、龙头企业出题、科研机构联合、各创新主体协同的一体化创新联合体,提高高精尖科技联合攻关能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要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坚决打赢科技人才争夺战。人才争夺战最早由1997年麦肯锡公司提出:“人才战争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挑战,人才是企业绩效的关键驱动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不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对人才的争夺从未停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战期间,美国特意派遣了相关的科学技术专家组成了一支不同于军队的动员小队大范围搜索、招揽、鼓励各领域专家人才加入美国。到20世纪初至80年代末,美国科学技术精英的人数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最杰出的360名科学家中,有65名是从国外引进的;11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40名是外国引进的;613名科学院院士中,有141名是来自国外引进人才。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也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一是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二是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环境和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三是要搭建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的舞台,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要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坚决打赢科学普及全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两翼理论”的提出将科学普及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揭示了高质量科普已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科普工作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保障功能更加彰显,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底层逻辑。一是要围绕青少年、产业工人、农民、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类重点人群开展科普教育,大力实施通过科普课堂、科技体验、科技竞赛、强基工程等方式和安排不断激发青少年科学“好奇心”和“吸引力”。二是要加强优质科普内容的供给力度。各地在不断推进科技馆建设和内容植入力度同时,还要注重进一步推动科研科技与科普的有机结合,实现“双向奔赴”。三是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第一发球员”作用。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更可以作为科普工作的弘扬者、传播者,加强畅通和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做科普的渠道、途径和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63期中青一班学员、衡阳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来源:红网

作者:胡书伟

编辑:丁洵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c.rednet.cn/content/646656/98/1211965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