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喜欢看湖南卫视原《乡村发现》栏目主持人、制片人李兵主持的“晚间新闻”“乡村发现”等栏目,还记得每晚九点早早坐在电视机前,等待那句著名的开场白:“他们叫我兵哥,我叫他们兄弟。”不管什么选题,总是看得兴味盎然,乃至入迷。九十年代以来,不管从湖南看,还是从全国看,“乡村发现”都是顶呱呱的知名电视栏目。新书《心有归处》是李兵广播电视四十年从业生涯的总结,收入11期《乡村发现》脚本、13期《世界看湖南》脚本(含“古村落文化保护”6期、“乡关何处”3期、“古村学堂:跟着兵哥走乡学”4期)、8篇理论文章以及《李兵艺术年表》,插入了上百幅资料图片,图文并茂,制作精美。每一期节目脚本都附有二维码,读者扫码即可观看节目视频,可以说是一个文字、图片、视频三合一的融媒体产品,体现了高科技赋予图书出版的新元素。全书再现了这些品牌栏目的代表性节目内容,坦陈银屏背后的细节与行业经验,表达了对中国农村电视节目发展的深邃思考,呈现了他把深情倾注在乡村大地的艺术人生。作为粉丝的我,从这本新书中也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李兵。通读这本新书,我深刻感受到李兵的很多职业品质都令人钦敬。
新书《心有归处》封面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与制作理念
这一点对应李兵的“乡村发现”时期(1995-2007),可以看到他的节目抓住了人民的大多数——农民朋友,他完全站在农民的立场,从农民的思想感情出发,做老百姓需要的、喜欢的、喜闻乐见的节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在我看来,李兵一直在自觉、自发践行延安文艺讲话精神,很好地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乡村发现”制作理念就是以人民为本位的——“讲述百姓故事,关注农业发展,趣谈实用技术,闲话乡村奇观”。节目组很早就自觉助力乡村脱贫攻坚,不惜篇幅推介使用新技术、新项目致富的乡村能人,如推介新化的稻田养鱼、芷江的下岗酸萝卜;让乡村普通老百姓成为银屏主角,展现健康、优美、诙谐的乡村美学,如策划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丽村姑”总决赛单项赛,让农村电视短剧所有角色由本地村民出演;尊重农民的原创力,不遗余力地推介农民的土发现、土创造,在带来观赏趣味的同时倡导科技兴国,如用两期节目讲述隆回县高坪镇村民造土飞机的故事,不断制造“飞机能飞起来吗”的悬念,引人入胜。正如李兵在自序中所言:“我做《乡村发现》节目,始终有一个视角,我要仰视农民。”“百姓教育了我,通过这个节目自己成长了、改变了,灵魂净化了,情感升华了。”作为一个著名电视主持人,他没有一点知识阶层的优越感,完全站在农民的角度说话,农民关心的就是他关心的,农民的精彩让他精彩起来,所以获得了一个让三湘大地千千万万农民喜爱的称号——兵哥。
臻于自生自如的播音主持艺术境界
在主持“乡村发现”时期,李兵在业内开创了一种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个人风格。一是敬业精神。在制作现场,他总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苛,哪怕台词很少的节目,在开始前都要低声预读稿件几遍。授业硕导、北大俞虹教授说他“讷于言,敏于行。”初看此言,我甚感惊讶,一个以说话为业的人怎么可能讷于言呢?后又恍悟,这就是一个有理想追求的职业主持人的日常气质,当他努力追求在专业上达到完美境界,最大限度地在公共空间发挥专业才能,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然会沉静下来,处于一个放松、积蓄和补给的状态,把最好的声音留给所热爱的观众朋友,把精湛的专业才能奉献在讲台或舞台上。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是酝酿和沉默,在讲台上是才能的爆发和闪光。这是李兵的职业辩证法,把自己的精力尽量放在专业修为上,牺牲日常中的闲谈之快乐,令人感慨!二是创造了自已的说话风格。在我看来,他是把语音语气轻重急缓做到化境的人,把声音和内容融合到化境的人,他的声音甚至提升和美化了内容,如他在节目开头说的一些引言或白话诗,有些段落是比较普通、比较白话、比较铺排的,如《乡村偶像》中“谁说明星大腕离着我们很远/咱农民今天也敢来拍电视剧/演的是咱身边的事儿/打牌、赌博绝对没有这个过瘾/没准还能激活了乡土原创”。这种打油诗式的通俗句子,他读起来就是不一样,拖长音深厚有磁性,字词收放自如,节奏天然具有音乐感,能够再创造出一种深情、优美的情境。我认为,李兵类似于他所采访过的民间非遗传承人或工艺大师,拥有主持播音领域的绝活。
自觉走向更深层的乡村文化关切
难为可贵的,李兵取得业内的成绩后,他仍然没有“躺平”,还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向纵深求索,从技走向道,从事件走向文化。他在《失落的文明》的开场白中说:“当他(指胡彬彬教授)第一次跟我说古村落的时候,我觉得我十多年的《乡村发现》白做了,因为更深层次的问题我没有去发现,于是赶快重新打理行装,再次出发继续下乡,到古村落去。”其实,这种文化类选题《乡村发现》也小比例做过,如《摆手舞》《上刀山》《滩头年画》。2011年以来,他的文化关切扩展与深化了,实现了从事件纪实到文化透视的转型。这一点可以对应“世界看湖南”时期,他由乡村纪实走向乡村文化调查和发掘,呈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呼吁传承与保护。像《宁远西湾行》《巴代文化》等节目,不仅是对中华乡土文明中根文化、母文化的发掘式呈现,也是对即将逝去的南方边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追挽,每期节目制作均有为古老村落文化留下影像标本的作用。这也是与时代同步的转型,当然也是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表现。《乡关何处》三集就是他对湖南地方文化、村落文化的整体思考和深度剖析,这三篇解说词其实也是三篇长文,带着他的田野调查实感与温度,合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对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论纲,是来自实践的标本性的文献。看了这三集节目,我们大致就了解了今日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现状以及应该怎样保护了。比如《活着的记忆》这篇讲述了中国古老村落七个方面的美:环境之美、人居之美、劳动之美、文化之美、根脉之美、创造之美、淳朴之美,就是李兵老师新的乡材发现,更深的发现,更切近历史文化本源的发现。其中触及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很多重大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如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古老文化如何保真,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问题又由一个著名主持人以著名电视媒介传播出去,其公众影响力与实际推动力,又非单纯的学术小领域探讨所能比拟。且在一个媒介融合、学科融合的时代,李兵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闻人,在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和呈现历程中,他有意识地采用一些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把人类学知识融入到节目内容之中,使之更专业、更内行、更有文化含量。
时至今日,李兵还在继续前行,为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弘扬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做更深入更有价值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新书《心有归处》是他广播电视事业过去辉煌的总结,也是未来光荣的开始。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晏杰雄
编辑:莫夏倩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