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省乡村人才振兴研究

来源:红网 作者:黎娟 编辑:李香枝 2021-06-22 11:28:27
时刻新闻
—分享—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小组办公室正式颁布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强调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湖南省根据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颁布了《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强调要特别重视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建设,大力发展人才队伍。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五大方面人才培养的重点,发挥六类主体支撑作用,明确了相应支持政策和加强组织保障要求,是新时期乡村人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湖南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大省、教育大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五大振兴”多领域多层次需求,创新开展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符合湖南农村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促进湖南省农村人才队伍优化,有力推动湖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意义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

乡村人才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呼唤。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长期以来,湖南农村专业性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紧缺型人才持续外流,乡村人才区域性、结构性矛盾,长期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乡村人才建设的现状,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求之间的差距,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不仅是贯彻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现实体现,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呼唤。

乡村人才振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发展是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根本途径,机械化、智能化、生物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催生出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和高效农业等主流业态,孕育了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的组织管理形式,对资本运营、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传统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主要强调劳动因素而非智力、技术因素的贡献度,在促进农民生活富裕越来越显得无能为力,必须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乡村产业迈向现代农业,必须转换生产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市场运营,传统家庭经营难以实现这种整体提升,迫切需要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产业人才,一批具有开拓精神且懂市场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人才,一批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推广的农业科技人才,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技术骨干和一批专业性很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与电商人才。通过全面提升乡村人力资源素质,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实现广大农民持续发展致富。

乡村人才振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实基础。“生态宜居”与“乡风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和内涵要求,是美丽乡村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生态宜居”的实现需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维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能、具有环境治理专业知识、善于经营绿色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农业带头人。“乡风文明”的实现则需要广大农民不仅要传承优秀家风、民风,发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载体,赋予乡村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总而言之,要把乡村打造成为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农村居民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家园,关键在于引进培养生态、文化人才。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善治的智力支撑。乡村治理的效果不仅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质量与水平,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与稳定,而且折射出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就需要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而这一治理体系的最主要变化是治理主体的变化即人的变化。这就需要强化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科学化和治理手段智慧化,通过实施党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工程、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推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村(居)民自治单程全覆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活动等,大力提升乡村居民的民主素质,着力打造“有思路、有想法、有能力、有情怀”的基层领导队伍,并推动乡贤反哺,使“造血”与“输血”并重,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而为乡村有效治理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与精神动力。

湖南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湖南是习近平总书精准扶贫首倡地和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经过多年不懈奋斗,2020年全面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68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得益于脱贫攻坚全面推进,湖南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乡村人才建设也得到加强。但是,总体来看,湖南乡村人才建设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地区农村人才资源相比更为短缺。

乡村人才普遍短缺。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加快,让农村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不断流向城市,流向非农领域,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现象。在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导致大量农村出现空心化、空巢化现象,农村只剩下老年人或疾病人群居住,导致乡村人力资本严重短缺。乡村教育、科技、医疗、文化和管理人才都普遍短缺。新型职业农民虽有所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农村发展的需求,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有些地方即使引进了人才,但由于农村物质、文化相对落后,也很难留住人才。2019年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数量比上年度增加77.1万人,而农村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了近149.3万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人才总量不足。

本地培养难度较大。我省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青壮年劳动力留农务农的内生动力总体不足,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还任重道远。现实中,受城乡发展格局不均衡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在乡村产业不振情况下,基本上放弃了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工作,常年在外打工谋生。随着农业劳动力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农民兼业现象普遍存在,大龄甚至老龄人口成为务农主力、留守女性增加,综合素质整体偏低,这样的劳动力素质从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到适应市场的能力都和乡村振兴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就地培养转化为人才的难度很大。同时,省内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学历,占比52%,文化素质不高,应用农业新技术、创办新业态、采用新的管理模式等方面能力不足。

现有人才结构不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年龄和学历层次不合理。目前,农村人才大都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且大多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知识结构单一,不能跟上时代要求。从业分布不合理。农村人才以从事种养业的人数和比例较高,而从事管理、信息技术等的现代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偏少,特别是经营型人才十分不足,从全省人才结构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的比例分别为3.4%和9.2%。三是缺乏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复合型,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才较少,特别是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在全省范围内能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壮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太少,有的村“两委”后备干部力量的培育上也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

人才开发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制度体系不完善。目前,湖南在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开展了很多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制度措施、组织程序和市场机制方面仍需继续完善。基层组织在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只是被动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眼界不宽,主意不多,宏观管理和指挥不力。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地方政府部门对乡村人才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认识,不能对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培训与开发比较盲目、缺少针对性,使得乡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和乡村人才资源的利用形成严重浪费。二是服务措施不力。一方面,有关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财产安全等问题,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致使他们生产、生活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农村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全,人才供需双方信息不畅通,农村人才流通不畅。三是缺乏长效机制。“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在引进人才的关心关爱、待遇落实,人才创新创业空间及平台提供,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高技能人才回乡创业配套奖补政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造成人才流失。同时,没有构建好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致使农村实用人才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够。由于大多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几乎未参与过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学习,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且受到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较深,未能形成较强的市场意识,接受与反馈市场信息的能力较差,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和参与能力都较弱。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农民拥有参与各类型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但是目前我省为农民所提供的职业教育缺乏规划,没有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采取分类型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大量的培训课程出现“形而上学”,主要以理论培训为主,缺乏实用性农业技术的培训,导致在培训内容方面出现“学而无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对象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大量的培训采取集中化形式,在完成培训之后缺乏反馈机制,导致针对乡土人才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湖南省乡土人才的质量。

湖南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系统工程,当前,我省乡村人才建设还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人才瓶颈制约已成为乡村振兴突出障碍:总量少、素质不高、结构单一、流失严重、后备力量不足、成长体制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普遍存在。为此,必须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充分调动内外两个积极性,综合运用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多渠道多举措育才聚才引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形成各类人才聚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

加强就地培育,打造一大批实用人才。一是引导优秀人才投身乡村。要挑贤能强队伍,鲜明用人导向,打破用人壁垒,充分考虑各乡村发展优势、短板和需求,从优秀党员、致富能人、退伍军人中择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储备村级后备干部,充实基层人才队伍。同时,要淬真火强本领。依托本地干部教育管理优势资源,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充电提能”计划,对全体班子成员进行政策、法律、治理、市场、服务等方面系统培训,采取“培训+帮带+实战”的方式,聚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鼓励党员干部到农村一线投身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形成“在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锻炼干部、在一线重用干部”的良好导向。充分发挥青年群体带头作用,鼓励成立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建立农村青年人才信息库,凝聚更多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二是加强校企联合推进乡村学生职业教育。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优势,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与当地职业院校 合作,推行“校企联合”式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的设施与场所,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针对性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有效衔接。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大力开展家庭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组织专家现场或上门指导服务等方式,全面提升了农民创新创业意识与生产能力、经营与技术水平。四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大多缺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知识,致使农民增收致富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遭遇较大瓶颈。政府应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农业推广机构,面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对广大农民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时季节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既有正规学历教育,又有业余培训、网络教育,还可以采取科技下乡、巡回指导等形式,实现教育、科研、推广一体化, 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知识,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加强外部引进,打造一大批高端人才。一是扎实推进《湖南省乡村振兴人才行动计划》实施,大力引进农业高端人才,健全国内外专家来湘工作激励和补贴机制,每年引进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对依托重点实验室、农业科技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引进的海内外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根据服务期按政策给予一次性补助。以粮食、油料、蔬菜、水果、棉麻丝、茶叶、畜禽、水产、中药材、竹木十大特色产业链为重点,每年引进一批国内外农业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并对依托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投资项目和创新创业技术投资项目,按规定给予人才津贴。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分级每年给予补贴。优先支持省属企业对引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按照市场化标准给予薪酬。二是利用良好生态环境这个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生态环保领域的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鼓励地方政府积极与省农科院、省内高校等科研院校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柔性引才,引进一批生态宜居、生态治理领域急需紧缺的“假日专家、星期天工程师、候鸟人才”,建立科技专家智库服务站和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出台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吸引有环境治理或景观设计经验的“乡村美容师”返乡干事创业,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入驻美丽乡村精品村、示范村,参与农村新业态开发运营,加快构建乡村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加强挖掘发现,打造一大批特色人才。一是挖掘传统技艺人才。湖南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生活中,积淀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技艺,孕育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的传人,如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湖南有137个,省级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324个,超过数十万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是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力量,对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这类人才要积极发掘,加大宣传推广并搭建有利于其发展的展演平台,带动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极大地繁荣乡村文化,增强吸引力。二是挖掘新乡贤群体。乡贤是乡村社会中德高望重的人,他们集才能与品德于一身,往往为乡村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因而极大地受到了村民们的尊敬。乡贤具有凝聚乡村力量、引导乡村治理、联结村民与政府和传承乡土文化等作用,是乡村振兴重要推手。把德高望重的老人、心系故土的有识之士、道德模范、乡村教师、经济能人等纳入乡贤群体,使其成为乡村文化的弘扬者,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对于这类人才的挖掘必须注重精神和物质层面的结合,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广泛的认可和尊敬,激发乡贤为乡村服务的情感,在物质上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乡贤群体发挥自身的作用,充分调动乡贤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挖掘有特长有想法的“草根”人才。乡村中有特长有想法的“草根”人才是指长期扎根于乡村,在艺术、体育、生活等方面拥有一技之长并且敢于利用自身的才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创意性建议的乡土人才。他们除具有独特的技能外,往往还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对于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类人才挖掘,首先要广泛宣传和动员,可以通过线上下线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发布公开征人启示;其次要制定科学的特技人才认定机制,必须以公平公正的形式认定和审核人才。再次,要给予这类人创造展示技能机会和平台,如举办乡村文艺汇演活动、乡村运动会等,使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加强委托培养,打造一大批紧缺人才。根据农村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人员短缺的实际,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大力开展紧缺人才委托培养工作,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缓解农业技术管理、农村公共服务人才短缺的现状。一是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实施力度,在每年公费培养农技特岗人员500名的基础上,大幅扩张培养规模,实现到2025年全省每个行政村有一名农机人员水平。二是打造一支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的基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高等院校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参照免费师范生政策,实行免学费政策并补助在校期间生活费,毕业后回原籍涉农单位服务一定期限,增强乡村市场主体经营管理水平。三是继续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每年公费招收培养农村教师1万名左右,毕业后全部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四是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每年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3000名以上,支持其申请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省行政村执业(助理)医师全覆盖,显著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政府引导,打造一大批科技人才。一是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坚持政府选派、市场选择、志愿参加原则,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逐步实现各级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完善优化科技专家团队扶持激励政策,对每个科技专家服务团队给予资金支持,对解决问题能力强、服务质量好、贡献突出的团队给予单独资助。持续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推广利益共同体模式,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二是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乡村企业、特色产业基地设立工作站,长期派驻专家到生产经营一线开展科技指导,联合开发区域特色产品,制定产业技术标准,开展技术攻关,逐步提升乡村产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大对省内欠发达地区人才振兴的倾斜支持。湖南省脱贫地区、革命老区范围较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与人才短缺相互制约、长期并存,人才振兴相对其他区域难度更大,政策上应继续给予倾斜支持。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脱贫地区、革命老区“师范生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乡村人才培育工程”“三支一扶”等专项人才培养实施力度,推进基础教育标准化建设,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设备配备,切实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要立足脱贫地区、革命老区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最大的门路来抓,切实加强旅游人才建设,积极积极依托高校开展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同时采取集中办班、现场示范、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提升旅游产业人才素质,逐步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带动广大群众走上“吃旅游饭、建旅游房、穿旅游衣、挣旅游钱”的自我发展道路。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加强湖南乡村人才建设,不仅要盘活农村存量人力资本实施就地取“才”,还要打通人才要素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的渠道实施多方聚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呼唤更多优秀人才来农村兴业创业,也需要进一步以“引”促“育”,造就更多本土人才。引才需要育才来“接力”,为乡村振兴激活内生动力;育才需要引才来“授艺”,补上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知识短板。引才和育才代表着人才观,用才留才则考验治理智慧,因此还需要重视用才留才,“人各有能,因艺授任”,才能人尽其才、百事俱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大环境,激励各类人才“想干事”“想创业”;也需要搭建一组大有可为的好平台,让各类人才“干成事”“创成业”。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育得出、带不走,从而实现“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为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作者系省委党校第60期中青1班学员 黎娟、指导老师何隆德教授)

来源:红网

作者:黎娟

编辑:李香枝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c.rednet.cn/content/2021/06/22/957465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