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回忆起当年在陕北黄土高坡的青葱岁月,讲了一个故事,引来会场一片笑声,并迅即走红互联网。
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说的:
“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们讲了几个心愿。”
“第一个目标是希望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别管吃什么,半年糠菜半年粮也好。再进一步,当地的土话叫吃‘净颗子’,就是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第三个目标,他们认为那就高不可攀了,‘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说是‘下辈子的愿望’。”
故事讲到这里,会场一片笑声。
习近平总书记接着说:“这些我们都一一实现了。我当时和乡亲们说,你们再努力想想呢,将来还想到什么境界。他们说,那就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会场又是一阵笑声。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想这个目标也在实现中。‘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是的,现在所谓的“金扁担”,就是农业现代化。
时间回到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4年后的今天,于湖南而言,如何挑好“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副“金扁担”,能挑多重?长什么样?又是如何挑的呢?观潮君带您一起来看看。
承重:总动力超6340万千瓦,
一年可挑600亿斤
2019年春旱夏涝,对于湖南而言算不上“风调雨顺”,还有草地贪叶蛾的侵害,但去年湖南的粮食产量仍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为确保“中国人饭碗”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丰收来之不易,石油农业极大地解放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束缚。田里“漂移”的旋耕机,天上起舞的“植保机”,正成为湖南农业生产的“金扁担”。
4月14日下午,杜家毫在双峰县农友机械考察农机生产、销售、推广等情况。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罗新国 摄
2020年4月14日,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娄底,先看“大钢铁”再摸“小农机”,而在此前的3月9日,杜家毫在岳阳调研春耕生产时曾强调“努力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倒逼提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水平”。在3月10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再次强调,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这些都释放出,疫情之下,湖南立足“工程机械制造强省”的优势,推进农业机械化,打造“金扁担”,实现湖南农业转型升级的信号。
而事实上,今年湖南在春耕生产中对农机的使用和补贴力度空前。计划投入农机500万台套,而补贴方面从幅度、力度、速度上,都显著增高。
清明前夕的衡阳市衡山县白云村,“铁牛”在水田里欢鸣,“秧宝宝”在大棚中吐绿。刘辉所做的事,就是让稻种变成秧苗。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的育苗大棚更像是一个“车间”,而他的苗床更像是“机床”。
“这就是我们的工厂化、自动化育秧,打通了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最后一公里。”湖南飞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辉说,他一直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能让农民也能穿西装、打领带,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联重科位于常德汉寿县的一家工厂里,有序抛秧机正在加紧生产,这款新设备颠覆机插秧给人的印象,无论在插秧效率、秧苗复壮率上都是传统插秧机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湖南不遗余力地推动农业机械化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农机总动力超过6340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3.8%,全省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达到297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75%。
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的是粮食产量的增长。良田产好粮,湖南的农业“微笑曲线”持续上扬,带来的三湘农民“微笑曲线”持续上扬。
长相:院士天团赋能,
农民连年增收
被誉为“90后梗王”的湖南嗲嗲袁隆平院士,用一株杂交水稻驱散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吃不饱的噩梦。
近日,袁老向媒体透露了自己“藏粮于地”的新目标:“我希望通过三年时间,早稻亩产突破700公斤,晚稻突破800公斤,中稻向1200公斤进军,双季稻向1500公斤冲刺。”
袁隆平在试验田笑逐颜开。(摄影:陈飞)
好种育好粮,种业是农业的“芯片”。5月18日,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在长沙挂牌成立,这座与大科城毗邻的创新中心,延续了湖南人“耕读传家”的遵循,更实现了农业与科技的无缝衔接。可以说是湖南农业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湖南,除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还有“辣椒院士”邹学校、“养猪院士”印遇龙、“油菜院士”官春云、“养鱼院士”刘少军、“茶叶院士”刘仲华。湖南的院士天团,基本上包揽了中国人的餐桌。某种程度上而言湖南人,实现了中国人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的梦想。
有了院士天团赋能,有了科学技术支撑,湖南农业既长了脸面,更长了本事。近年来,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湖南优质农产品声名鹊起,甚至走出国门,“湘”飘世界。
湖南除了洞庭湖区和湘江流域的广袤平原,还有武陵山片区、罗霄山片区、雪峰山片区等田块分散的山区丘陵地区,这是湖南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地区。对此,湖南拿出了“绣花功夫”因地制宜,采取“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林则林”的策略,根据各地产业特色制定出台“一县一特”“一特一片”产业发展目录,形成了“四带八片五十六基地”的产业布局。
在不断优化结构改良品种同时,延长产业链,湖南的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了1.65万亿元,湖南正从“大粮仓”变成“大厨房”。
在北京,麻阳冰糖橙与北京新发地市场一次就签订2.6亿元采购订单,在深圳,湖南红茶获得了深圳电子商会2.5亿元的销售订单。湖南农产品正越来越受欢迎,“湘品”越来越吃香。
茶油食用油几十元一斤,但化妆品添加用油几百元一斤,医用针剂溶剂几千元一斤。做长做深产业链,利用好湖南的农业“智慧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正在成为湖南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而与此对应的是,湖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年保持高位增长,2019年达15395元,增长了9.2%。
根本:把“金扁担”交到农民手里
在怀化市沅陵县明溪口镇胡家溪村,身残志坚的胡春燕通过手机直播平台销售家乡农产品而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一年的销售额能达到50万元以上。不但自己脱贫,还带动周边的村民致富。
手机成为新农具,数字成为新农资,在湖南越来越常见。
今年疫情期间,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产品销售困难,湖南掀起了一股“信息化助农”的热潮,“湘农荟”应运而生。这一全新的农业产品数据集散平台,不但在疫情期间解决了农业的销售难题,确保了农民的利益,更立足长远,为湖南农业发展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当然,平台再好,关键还在农民。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才是湖南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5月6日下午,省委书记杜家毫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银塘村实地调研检查农业生产工作。
5月6日,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银塘村调研的省委书记杜家毫指出,坚定不移走精细化特色化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努力把这一理念渗透到每家每户,贯穿于生产、管理、加工、销售全流程,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合作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引导农民从单纯的粮食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把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观潮君认为,引导农民实现由单纯的粮食生产者向粮食经营者转变,才是真正把“金扁担”交到农民手里。
近年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培育一直是湖南农业发展的重点。“湖南不光要有顶天立地的‘大品牌’,还要有铺天盖地的‘小品牌’。”培育出更多的新型经营主体,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
从2019年开始,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已纳入14个市州人才工作责任目标考核,湖南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以上。而从2018年开始,湖南开启了“全省十佳农民”的评选,让农民“扬眉吐气”。
近年来,随着湖南的持续发力,农业领域的新型经营主体正如雨后春笋,催生了一些新的农民职业,比如专事土地流转的土地经纪人,专事农机驾驶维修的农机司机,专事农产品市场网络推广的农业营销员。
教会农民技术,还要教会农民经营。湖南农业部门每年都会举行创新创业培训和比赛,帮助农民从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型。
在双牌县麻江镇廖家村,2014年曾经在外打工多年的蒋路回村流转了60亩土地创办了神仙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凭借着政府帮扶和出色的经营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个曾经每月只能挣几千元的“农民工”成了年入30万元以上的大户,同时还带动了二十多户贫困户脱贫。
“现在我们可以完全依靠市场发展了,今年,打算注册商标,创建自己的品牌,把基地进一步扩大。”蒋路说。
费孝通说,中国农民具有“乡土本色”。“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这样的“土味情话”正是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真实写照。这条“金扁担”一头挑着农民对劳动的热爱,一头挑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湖南的“金扁担”正越来越长、越来越宽,也挑得越来越稳。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莫夏倩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