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齐兰贵:重回水岸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红网 作者:齐兰贵 编辑:闵美颖 2018-05-22 17:01:19
时刻新闻
—分享—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驱车一个半小时,从宜昌前往荆州。在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顺江而下,考察长江。船行4个小时,抵达石首港。随后,他又驱车一个多小时,深入到长江湖南岳阳段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水的关系很重要,人类在与自然共处、共生和斗争的进程中不断进步。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他还勉励大家守护好一江碧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更增强了我们对重回水岸边的向往。

  我们不妨畅想一下乡村振兴的未来场景:白墙黛瓦绿树,小桥流水人家。溪水清澈见底、鱼虾自由游弋,人们在水岸边捣衣、洗菜、淘米,悠闲自得、谈笑风生。这是画亦是诗,也是未来乡村的真实风景。

  重回水岸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导和引擎

  重回水岸边的实质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着力构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新时代,新使命。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发展现代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使农村环境更加生态宜居,农民生活更加幸福。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大文章,使农村始终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为我国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留住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既是国家整体战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要在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上取得新成绩,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回水岸边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重回水岸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重回水岸边的核心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广大人民在共建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共享良好的生态福祉;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党的十九大为解决城乡结合这一命题找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把金钥匙,吹响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号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美丽乡村的关键是要让人们过上一种延续着历史与传统、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现代生活。

  美丽中国起点和基础是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更加突出了新时代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联系。实现乡村生态的良好治理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治理有效必然包含着有效的乡村生态治理体制机制。从这个意义而言,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要把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作为基础性工程扎实推进。

  而近年来,与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格格不入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工业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加之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垃圾沿河、沿路等随处乱堆乱放的现象较为明显,一些畜禽养殖户没有相关配套污染处理设施,也成为农村重要污染源;另一方面,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盲目滥用、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导致环境污染。由于排污和治污技术的落后,水资源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十分突出。全国80%左右的污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地不符合饮用水标准,部分河段鱼虾绝迹,部分湖泊发生富营养化。

  重回水岸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重回水岸边的内容就是治理好农村生态污染,让被污染的水重新变得清澈见底。大家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与生命息息相关,与人类生活关系密不可分。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人类生产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作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类生活或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但同时水污染向人类敲响警钟,成为人类不得不去重视的严肃话题。水体污染影响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为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水污染生态治理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主要采取生物过滤和植物吸收的手段,削减污染物,实现废水生态净化和循环利用,达到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的双重效果。针对常规“工厂化”工程治污方式治理农村污水“前期建设成本大、后期运营成本高、治污效果不佳、造成资源浪费”等不利因素,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经过6年多的研究与工程示范,已成功研发出“绿狐尾藻湿地污染物消纳技术”“生物基质净化技术”“绿狐尾藻资源化利用技术”等,该系列技术突破了养殖污水生态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长期面临的技术瓶颈。

 

  重回水岸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拓展

  重回水岸边的目标是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不仅要建设美丽城市,而且要建设美丽乡村。城市和乡村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之中,是一个生态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涉及城市和乡村。保护农村环境同保护城市环境一样重要,必须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境治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与布局,坚决杜绝城市污染、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坚决改变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的工作思维;要让农民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发展与保护并行,建设与美丽并重,既要让乡村保留田园风光的自然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还要让其融入现代元素;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城镇居民的美丽乡愁。

  乡村振兴战略勾画出发展新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如何来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乃当务之急。要吃透把准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内涵、战略布局、发展思路与具体抓手;要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20字方针”新要求,弄懂推进“三农”工作的发展新思路,坚定农村改革的新方向,统筹用好乡村振兴发展中“地、人、钱”等要素资源,从内生动力上激发更强大的活力;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做好生态环境治理这篇文章,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将使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让城镇化发展和村镇化发展更加协调,能够实现更多的资源双向流动,形成更好的城乡良性互动,促使农村跟城市一样美好,推动城乡同步迈向现代化,打造城乡命运共同体。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发动农民、依靠农民,提升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广大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才能让成千上万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才能重现回到水岸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县域经济专家,湖南省农业集团顾问,湖南科技大学、长沙师范学院等十余所院校客座教授)

来源:红网

作者:齐兰贵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c.rednet.cn/content/2018/05/22/45459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