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为湖南省乃至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区。2001-2014年的14年中,全县就发生了24次大的山洪灾害,平均每年1.7次。特别是2001年6月19日爆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死亡124人,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
今年6月18日4时-13时,全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武阳镇、唐家坊镇、河口乡等3个乡镇累积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其中降雨量最大的武阳镇达到268.2mm,洪水水位达106.6米,超过历史洪水水位2.52米,洪峰流量为1700m3/s,超过“6·19”流量630m3/s,暴雨中心大溪站6小时的雨量频率达500年一遇,全县25个乡镇有13个乡镇严重受灾,受灾人口20.5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15亿元。面对超历史洪水,我县始终遵循把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最高原则,超前谋划,防重于抢,依靠科学,强化落实,成功实现了在大灾面前不死一人的目标,把经济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得到了国家防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绥宁防汛救灾经验在全国、全省推介。绥宁县的主要做法是:
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确保避灾躲灾意识入脑入心
县委、县政府从普及防御知识、落实防汛演练、规范防汛预案等方面入手,强化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救灾意识和能力,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抗灾的自觉性,充分营造了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防汛防灾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防汛防灾知识早普及。即:搞好一轮防汛集中培训、发放一套防汛宣传资料、巡回播放一轮防汛影像资料。二是防汛防灾演练早落实。每年防汛业务培训班结束后,县防汛指挥部选定乡镇开展全县性山洪灾害防灾演练,各乡镇和村相应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灾演练,使有关乡镇和村责任人明确责任区的山洪防御重点,对可能发生的灾害隐患做到心中有数,使群众明确了解预警信号传递、安全转移路线、地点等一系列躲灾避灾的方法。三是防汛防灾预案早规范。每年4月底,全县各级各部门根据水情、雨情的新变化以及防汛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山洪灾害防御、水库防洪保安、水库度汛、县城防洪、电站防洪、巫水河电站联合调度等系列预案,所有预案都做到了“八有”:有物资储备、有工程机械安排、有避灾躲灾点、有临时安置措施、有有效的转移应急信号、有安全转移路线、有防灾避灾演练、有应急抢险队伍。
洋办法与土办法相结合,确保预警预报调度组织科学严密
一是健全预警预报体系。近年来,绥宁县积极克服本级财力不足的困难,坚持“土洋”结合,努力加大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投入。县财政挤出资金500多万元建立了气象预警分析系统,新建了75个自动雨量监测站和15个卫星预警信息发布站。在抓好“洋办法”的同时,在高山或偏僻的村建立了166个人工观测站,聘请166名气象信息员对每次降水过程进行雨量观测,购置铜锣1600余面、高频哨1万余个用于发布预警预报信号,在历年的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规范预警预报发布机制。根据降雨强度,及时发布夜不入睡、组织群众转移、应急抢险队集结等不同级别的预警预报指令。在电力、通信畅通的情况下,各乡镇要听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命令;在电力、通信中断的情况下由乡村发布预警,尤其是气象信息员,按照统一规定的降雨强度,可以直接利用预警喇叭、铜锣、口哨发布预警预报信号,及时转移群众,确保人员生命安全。三是强化防指统一调度指挥。防指是应对山洪地质灾害的“中枢神经”,在应对山洪地质灾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次抗击“6·18”特大山洪地质灾害过程中,县防指运筹帷幄,准确发出指令,有效地指导整个抗灾工作,确保了整个抗灾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分块负责与逐户清理相结合,确保群众转移不漏户不漏人
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绥宁县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群众转移责任到人。通过“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分块负责的办法,将群众转移的责任全部层层分解到25个乡镇、362个村(居)、2772个组,落实到户、到房、到人,确保转移群众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如此次“6·18”特大暴雨来临前,李熙桥镇所有在家的乡村两级干部全部进组入户转移群众,该镇金子岭村村长陶华新舍小家为大家,带领村组干部及时把300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确保了该村1068名群众零伤亡。二是特殊群体重点看护。对孤寡和留守老人、儿童、残疾等特殊人群,依托党员骨干和村组干部,实行人盯人组织转移。同时,及时阻止村民随意回迁和流动,阻止群众雨后下河捕鱼、捞木材等行为,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三是地毯式清理不留死角。在抓好第一轮转移的同时,由县民兵应急分队、乡镇应急抢险分队、村“红袖章”分队按责任区进行逐户清理,重点对一些地处偏远、低洼地带或单独一、二户居住的群众进行一次“回头看”,以确保没有人员遗漏。正是由于采取了分块负责与逐户清理相结合的办法,绥宁才能在“6·18”特大暴雨山洪地质灾害中,安全转移群众3.62万人,无一人因灾死亡,真正做到了提前严密组织、科学应对雨情,有效保障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健全责任体系与刚性追责相结合,确保责任不悬空不断档
一是健全防汛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领导责任制,实行县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和党员包干到户的四包责任制。在每年的防汛抗旱会上,县、乡、村和各防汛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了整个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同时,严格落实“两库一站一塘”监控值守制度。汛期,组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分赴各水库、山塘、电站和大坝进行隐患排查,对每个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六个一”:一个行政责任人、一个技术责任人、一个预案、一组值班人员、一支抢险分队、每户一张明白卡。二是严格督促检查。完善督查机制,整合督查力量,从县纪委、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防汛办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联合督查组,每年汛期对各乡镇、各部门防汛值班、重点水库和电站防汛值守工作进行电话查岗和经常性明察暗访,今年共电话查岗4次、明察暗访8次,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和整改,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和责任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了政令畅通。三是严格防汛问责。在防汛纪律上,绥宁县始终坚持两条:一不搞下不为例,在执行防汛纪律和责任追究问题上没有下不为例;二县委授权防汛督查组先斩后奏、先免后报的权力。在近几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全县先后有4名科级干部被免除领导职务,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群众自救与应急抢险相结合,确保解危救困有效有序
在长期的防汛实践过程中,绥宁群众自救意识不断增强,自救经验不断丰富,加上县委、县政府科学高效施救,确保了抗灾救灾期间解危救困工作有效有序进行。比如今年6月18日4时暴雨开始前,武阳镇许多村民家中就已亮起灯,说明群众对暴雨险情有着高度的警惕性。当一名司机连车带人被洪水冲入河中心时,村民立即找来安全绳,众人合力向岸边牵拉,帮助被困司机成功脱险。6月18日早饭过后,河口乡多逸寨村周华高、陆家阶及五保户沈昭友3位村民发现村道因暴雨垮方,致使群众无法通行。他们不等不靠,自发扛起锄头,铁锨等工具清理垮方。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清理出一条能够通行小车的简易道路。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科学处置,沉着应对,带领乡镇部门、公安民警、驻绥部队、党员干部迅速投身到抗洪战斗中,展开了一场与洪魔较量、与自然抗争的战役。
“6.18”灾情发生后,绥宁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了抗灾救灾应急指挥部,由县委书记负总责,县长任指挥长,全面负责全县抗灾救灾工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指挥。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落实抗灾救灾应急指挥部安排部署,全力投入抗灾救灾。6月18日上午7点40分,梅林村5组靠蓼水河边梅林竹艺厂有11名工人因忙于抢救厂房材料、设备,没有及时撤离被困在厂房内,生命随时受到威胁,情况十分危急。村支部书记付秀良、村主任莫文德立即组织民兵应急分队,找来4架梯子,用梯子捆绑梯子的土办法,把长梯搭在厂房围墙窗户处进入厂房,将被困工人全部安全解救出来。6月18日10时许,蓼水河红岩段水位急剧上涨,瞬间漫过河边的红岩镇水文站。当时,红岩镇水文站4名工作人员正坚守岗位,观测整个蓼水河水位变化情况。突如其来的洪水将水文站围困,让4名工作人员陷入困境。接到该站求助后,市防指紧急协调调度,武冈市人武部应急抢险分队携带冲锋舟疾驰支援红岩,上午11时,成功解救受困人员。在救灾中,全县先后派出10个应急抢险队、5艘冲锋舟及时奔赴灾区,灾区500余名基层党员干部不畏困难、不怕牺牲,成功解救来不及转移的被困群众315人,成功实现了大灾面前不死一人的目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早、见效快。目前,所有受灾村都已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通话(讯),灾区重大基础设施、耕地恢复和房屋重建规划正在紧急制订之中,受灾地区社会大局稳定、秩序良好。
(作者系中共绥宁县委书记 唐渊)
来源:红网
作者:唐渊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