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沿“听、想、做”路线图 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来源:红网 作者:姚亚东 编辑:闵美颖 2014-05-27 14:32:53
时刻新闻
—分享—
  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是横亘在党群干群之间的一道屏障。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个人认为要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增进干群鱼水情谊,应立足“听、想、做”三字做文章,始终循着“走到群众身边去听、站在群众角度去想、朝着群众需求去做”的路线图,一步一个脚印狠抓落实,方能取得实效、结出硕果。
  
  要时常走到群众身边去听。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和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性因素。无论在什么时候,要赢得民心就要走到群众身边去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好平台,我们将“一以贯之”深入开展下去。
  
  走到群众身边去听,就要以史为鉴,辨证的听。民声、民意不在书本上,不在官衙里,而在群众中间。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朝廷就专门设有采诗官,常年巡游各地以采集民间歌谣,从中体察风俗民情,考察朝政得失。到了唐太宗时期,则坚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鼓励谏诤,采纳良言,因此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光耀千秋的贞观之治。同样,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注意从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反观历史,那些刚愎自用、闭目塞听、偏听偏信的执政者,最终因为失道寡助,导致天怒人怨、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走到群众身边去听,就要聚焦重点,认真的听。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要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方向正确才会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才能顺利走到群众家中,走进群众心里。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聚焦基层,集民智、纳民意、解民难、强自身。要深入到群众中间倾听群众的诉求,看看群众最关心什么、最想解决什么。只有做到知晓民情、心中有数,才能顺应民意;只有集合民智,才能凝聚共识;只有站在群众中间与广大群众面对面、心连心,才能真正的转变工作作风。
  
  走到群众身边去听,就要躬下身来,虚心的听。无数事实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倾听群众呼声,要有一种甘于当小学生的勇气和态度,虚怀若谷、真心实意。只有这样,才能听到真言,才能听得入耳入心。要始终坚持常听常新,如果只满足于做做样子,想起来就听一次,忙起来就忘记听,就不可能听出什么“名堂”。更要辩证地听,如果只听个别人或某一方面的意见,不注意广泛地听、全面地听,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只有常听、兼听,才能对事物有较为完整、科学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如果我们总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或者长期足不出户、端坐机关,深陷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那么就不可能有时间、有心思、花精力去倾听群众的所思、所忧、所想、所盼。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推心置腹,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呼声和愿望,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和症结,进而加以改正和完善。
  
  要时常站在群众角度去想。“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路线。要在新时期继承与发扬好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就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
  
  站在群众角度去想,就要少些“官员作风”,多些“公仆情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领导干部坚持“换位思考”,要大力摒弃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意识,时刻牢记“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古训。要树立“民本思想”,就要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想,心中时刻装着群众,以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为标杆,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站在群众角度去想,就要少些“一阵风”,多些“持之以恒”。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深入开展。各种下基层活动也是如火如荼进行,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要力戒出现活动头重脚轻的现象。坚决防止活动在部署初期,各级普遍重视,但随着时间推移,各方面重视程度、精力投放、标准要求、督促检查呈递减趋势,一些干部活动初期到联系点走一趟、送点救助物资,回头工作一忙就难见身影,从而导致活动走了过场、流于形式。只有真正深入群众,站在群众角度去想、去了解基层,摸清群众最亟需解决的问题,确定长期目标,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才能受到群众的真心欢迎。
  
  站在群众角度去想,就要少些“蜻蜓点水”,多些“真抓实干”。当前有些干部存在一种思维定式,认为联系基层就是下基层,服务群众就是送钱送物。这其实是一种逻辑关系的倒置,是在把联系服务简单化、片面化。送钱送物固然需要,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群众难题,关键是要看能不能触及基层的矛盾和问题。要注意倾听个体诉求,在谋划发展路子时,要由物质援助向项目扶持、技术指导、谈心交流转变,由单纯解决问题向查缺补漏、强化管理转变,真正把为民之策、利民之事,放在心窝里、抓在心坎上。
  
  要时常朝着群众需求去做。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指示标”;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端正态度,倾听来自群众的呼声和意见,朝着群众需求去做,真心实意地维护好、发展好党群干群关系。
  
  朝着群众需求去做,就是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朝着群众需求去做,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是国家的最高利益;相对多数群众的利益,也可以称之集体利益,它应该服从国家利益而高于少数人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个人正当利益的总和。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就要牺牲个人利益,这种付出就是我们共产主义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共产党人所维护的群众利益,就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就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统一,就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统一。群众利益是个整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而群众最大和最根本的利益,就在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只要我们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朝着群众的需求去努力,就一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拥护。
  
  朝着群众需求去做,就是要把群众呼声视为第一信号。一个地方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就是千方百计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对上级领导机关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理解中央和上级文件精神,只有朝着群众需求去做,切实把上级意图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出具体的奋斗目标和实施办法。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应当富于创造精神,善于在上、下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领导方法,时刻关注和了解群众的需求,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倾听群众呼声,以此作为确定或调整工作思路、部署、措施的第一信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顺应民心。
  
  朝着群众需求去做,就是要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我们的工作好坏、成绩大小,不能只凭自我感觉,也不能只依靠上级的检查评比。一定要朝着群众需求去做,把群众满意当作最高奖赏和第一标准。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是最公正的,群众要求我们提供最好、最优的服务,解决最为迫切的需求是热切而现实的。因此,群众的反映、群众的需求,就是体现我们工作灵敏、准确、好坏的晴雨表,我们应当不断强化群众意识,多朝着群众需求去做,多深入群众,把“功过是非由群众评说”作为自觉追求,以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树立我们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
  
  (作者系中共溆浦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来源:红网

作者:姚亚东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c.rednet.cn/content/2014/05/27/45525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