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民族特色传承活态文化
通道侗乡,天生一片和谐的乐土,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处可见,长期活跃的有侗族大歌、侗族排舞、侗锦织艺、芦笙踩堂、侗族款约、侗族祭萨等20多种艺术形式,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些散落在侗寨里的无形资产?一是传承与创新融合。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既要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突出侗民族的特色,使体验式的文化产业项目不失侗文化的真本,又要大胆创新,融入现代艺术形式。比如原创曲目《多嘎多耶》在大众排舞的基础上,采用了侗族芦笙舞特有的舞姿和造型,深得群众喜爱,先后被评为了国际排舞推广曲目、五星级国际排舞。二是保护与开发并举。秉承“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充分发挥侗学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侗锦研究所等组织的作用,鼓励本土专家加强对侗文化的研究。通过继承发展,先后恢复了赛芦笙、对山歌、闹春牛、抢鱼塘、斗鸟等一些濒危民间艺术项目,并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三是公益与效益并重。依托《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政策,积极探索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新路子,将活态文化融入民俗文化村的体验游中,定期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同时加快建设百里侗文化长廊,重点打造8个经典村落景观,充分利用“非遗”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形成以民俗、节庆、服饰、祭祀、饮食为主的“非遗”产业,推动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步发展。
善用文化资源助推经济崛起
随着县域经济的崛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蕴聚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潜能,有着1300多年建城史的边城通道,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众多,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在市场经济中激活文化生产。制定实施通道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规划,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原创作品,切实提高通道文学艺术、歌舞表演、建筑设计、摄影等领域的传统优势地位,推动出版物、影视剧、歌曲、音乐剧等方面的创作生产取得新突破。二是在旅游开发中发展文化产业。结合全县旅游“一盘棋”经营模式,打造大型侗族原生态歌舞节目《哆嘎哆吔,欢乐侗乡》和《咯啰打打》,推出闹春牛、哆吔、打糍粑、织侗锦等20余个原汁原味、参与性强的民俗表演节目,全面启动县城灯光亮化景观工程,对县城80余家休闲娱乐场所提档升级,激活文化产业开发。三是在区域协作中延展产业链。完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主动加强与长株潭、桂林、张家界等区域合作,引进桂林文化旅游包装企业,扶持以呀罗耶侗锦公司为主的侗锦织造产业,以有嚼头侗族食品公司为主的侗族美食加工业,鼓励具有侗族特色的餐饮、酒店和旅游综合购物馆项目建设,并恢复多嘎多耶节目商业演出,鼓励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团体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演艺项目和工艺品开发项目,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延展产业链。
激活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
文化是见证文明程度的硬指标,是广大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幸福指数,如何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构筑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兴办好文化事业?一是狠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通道“两馆、一中心、一基地”(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硬件建设,不断完善其服务功能。重点抓好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铺平道路。二是培树侗族节庆文化品牌。围绕“办节庆、促旅游、兴产业、富乡民”的思路,深挖“芦笙”文化、“为耶”文化、“款约”文化,做大做强“大戊梁”歌会、三省坡“六月六”歌会、“中国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等12大民族节庆活动,并建立湘桂黔原生态风情节联办机制,提高节庆品牌的知名度,让更多百姓参与其中。三是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积极统筹城乡文化资金,平衡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注重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按照“政府组织、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思路,大力实施侗文化“四进”工程(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村寨),并利用“草根”文艺队,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进城活动。目前,已扶持皇都文化艺术团、少年芦笙队、夕阳红文艺队等文艺演出团体180余个,从业人员达2600余人,形成了文化资源共享新格局。
七彩通道,魅力侗乡,三省交界的古韵边城,随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正立足湖南,阔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系通道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来源:红网
作者:李清菊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