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 2.02 亿,即高达65.37%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可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传递民情、阐释民意、参政议政的主渠道、舆论宣传与舆论引导的主战场。因此,要积极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内在机理,从而不断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舆情研判的能力,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历史使命保驾护航。
笔者历经对网络舆论演变的持续观察,试图借助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生物系统论、社会心理学、传播学、法学、社会网络、经济学、物理学、传播动力学、生态系统、控制论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提炼和揭示网络舆论演变过程的内在机理,从而为认识、理解、预测和引导网络舆论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这些演化机理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群体极化效应。“群体极化效应”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新媒体时代,志同道合的团体借助新兴信息技术沟通讨论,他们始终保持一致的共识,但在形式上愈趋极端。而当理性的声音被抑制时,便剩下保持沉默。这种同质化的圈内舆论破坏了网络生态文明,严重危及了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群体极化效应伴随着网民的参与意识、公民意识、主体意识与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得以强化,自发地在网络空间演绎着现实行为;而现实社会中民意表达路径缺失、信息“把关人”失责、“法不责众”侥幸心理的存在更使个体的意识表达容易受到群体意识绑架而发生变化甚至扭曲。
小世界效应。1929年匈牙利人F. Karinthy 最早提出“小世界现象”概念:地球上的任何两个人都可以平均通过一条由6位联系人组成的链条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借助连锁信件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即任意两个陌生人要取得联系,最多相隔6个人,就能实现他们之间的联络。这种现象被称为“小世界效应”。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网络的人际关系既不是完全规则的,也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符合“小世界效应”规律。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飞速崛起与广泛应用,“小世界效应”具有的网络全连通性和无标度特性的传播模式,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认知背景、领域知识与人际交流,网络媒体在个人对某件事情形成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趋凸显。由此可见,充分认识网络情境中公众互联互通的必然性,理性与恰当应用“小世界效应”原理,在网络舆论宣传与舆情引导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维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核心道德体系。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称为“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受到多数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思想和行为上最终愈渐趋同。在社会管理活动中,“从众效应”主要体现在公众常常效仿领袖的言行,最终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随着移动电视、手机传媒、数字广播、移动视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传媒产业在强烈的冲击下正在进行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和发散性,传播环境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给公众带来了更多更便捷的信息来源,同时也增大了公众的信息跟从概率,当所有信息知情者力图说服那些不知情的人,而后者选择相信时,“羊群效应”就出现了。“羊群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要求网络信息平台始终发出正面声音,有效掌控网络舆情动态、注重倾听意见领袖声音、及时有效处置热点事件、实时传递主流声音;要在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聚合与释放公众的正能量、激发全社会的正能量,始终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破窗原理。“破窗原理”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在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破窗原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完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随着纵容的持续,非正常舆论会给网民造成强烈的无序感,在这种具有强烈暗示性的网络情境下,最终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禁踏法律红线,对网络信息要提高警惕,明辨是非,不仅不能做行破窗之事,反要善做修复破窗之人。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网络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网络环境时,我们仍要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抑或能够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窗。
帕累托定律。帕累托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提出的。他基于众多事实发现,社会上20%的人拥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社会上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帕累托定律也广泛存在于网络舆情传播进程中。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足20%的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形成及演化进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助推作用,有时甚至左右着网络舆论的走势;在网络舆情演化的整个周期中前期不到两天的时间是最关键的,72%的敏感事件会在前两天通过网络披露;少数的人气媒体决定了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上述三条基本规律将会给网络舆情把关人重大启示:首先,监测网络舆情要着眼于观测时常在网络中提供信息、发表意见、评论时政,从而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意见领袖,如在论坛、微博上,已经形成了具有恒定活跃度、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活跃分子”,他们对于聚合网络民意、影响网络舆情演化趋势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次,着眼于挖掘事情发布后前两天的舆情演化规律。最后,重点研判人气媒体上的舆情变化,如腾讯微博、新浪论坛、天涯社区这些具有超强人气和众多粉丝听众的媒体,需要进行重点监控与引导。
混沌现象与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有时会导致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即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微妙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对这种混沌现象,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拍一下翅膀,一个月后会导致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具有的“蝴蝶效应”具有自身鲜明而又独特的网络舆论生成机制,即在完全虚拟的网络情境下,网络舆论生成的初始条件不明朗、不确定,网民针对社会事件进行公开的自由的意见表达、收听抑或广播转载,网络由此成为不同意见表达的集散地,各种论调激烈碰撞,多元声音呈现出碎片化状态。网络意见相互此消彼长,相互改变,难以控制,从而在舆情演化过程中形成具有非线性和不规则特征的混沌现象。这种奇特的混沌现象内涵的蝴蝶效应消解了“沉默的螺旋”,舆情生成、演化过程中的各种观点可以直接对最终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具有它本身内在的相对独立的“意志”和演变机理,因此深入挖掘、充分理解、恰当运用这些规律和机理,对于准确把握、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充分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会议精神宣传与网络舆情引导。因此,要牢固把握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的内在机理,始终强化网络舆论宣传与正确引导,进一步提升做好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守网络舆论把关人的职责,强化舆论引导,净化舆论环境,积极传递与聚合正能量,引导和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本课题受国家行政学院招标课题《新媒体管理及网络舆情引导》资助)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翟云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