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三个结合”,做大群众文化活动社会影响。一是节日文化与日常文化相结合。在每年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传统节日以及抗战胜利周年纪念日、非遗日等特殊节日,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文艺汇演等庆祝活动。同时,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日常性,开展“月月乐”、“周周乐”活动,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既注重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如孽龙舞、傩堂戏、歌会等;又不失时机地做大做强现代文化,如提炼城市精神、全民阅读等活动,使两种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以适应不同群体的文化爱好。三是草根文化与精品文化相结合。以业余演出为主,让群众大胆展示艺术才华,将活跃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乡俗的群众文化搬上舞台。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举办了四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不仅带动了全县群众积极参与,还在国内外上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成为有影响、有深度、品位高的精品文化活动。
二、抓好“三大定位”,彰显群众文化活动内在价值。一是定位在群众乐于参与。坚持文化服务面向基层,用心打造群众爱听、爱看、爱参与的文化活动品牌。跳出以往单纯只搞文艺演出的老路子,将广场舞大赛、书画摄影展、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融于一体,满足了广大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二是定位在群众崇尚文明。注重培育文明的道德风尚,芷江县岩桥乡将村规民约编成的顺口溜让群众耳熟能详,禾梨坳乡古冲村自编的歌颂党的歌曲《记得您的好》被广泛传唱,黑土地农民艺术团自创的小品《我们的老公都变乖》让不少人改掉了爱打牌的陋习,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树立了文明和谐理念。三是定位在群众共享成果。坚持把文化活动开展在基层,把优秀文化人才输送到基层,由过去简单的“送文化”转为“种文化”。培训业余艺术人员500余名,发展各类社会艺术团体多达73个,团属演员4000余人,业余演出团体年均演出达180多场次,群众文化活动由自娱自乐逐渐向文化市场发展。
三、建立“三项机制”,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一是建立调研机制。依托“干部驻村联户”活动的开展,以各村、企联系点为重心,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文化活动状况,发掘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并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基层文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建立联动机制。整合文化活动资源,加强各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县文广新局、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电影公司等文化部门定期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并由县电视台进行跟踪报道,不断巩固、深化和拓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成果,形成文化惠民的合力。三是建立保障机制。将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强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求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督查考核到位和激励导向到位,确保文化活动常抓不懈、日久弥新,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来源:红网
作者:金丹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