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三篇文章”,促特色产业规模发展。随着武陵源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该镇紧紧围绕“旅游”调结构,着力做好“种植”、“养殖”、“转型”三篇文章。一是做活“种植”文章。近年来,该镇抢抓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巧借城乡互助共建之力,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立了6个蔬菜基地、2个花卉苗木基地、1个中药材基地和1个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到目前为止,全镇共发展蔬菜2000亩、中药材1500亩、油茶1000亩、水(干)果2000亩。二是做活“养殖”文章。该镇采取“以奖代投”或领导“包片包户”等办法,大力发展猪牛羊鸡等生态养殖和特种养殖,使金杜常源和文庄丰园2个生猪养殖场成为武陵源及至张家界的龙头企业;通过推广无污染养殖技术,带动了一批养养殖户由小户向中户、大户发展。现全镇已发展养殖大户近50户,仅生猪一项,年出栏已超过13000头;竹鼠、珍珠鸡、刺猬、野猪、野鸡、大鲵等特种养殖户已发展到8户,并建成了2个大鲵养殖场,初步形成了以金杜、文庄等养殖基地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三是做活“转型”文章。索溪峪镇是湖南省旅游建制镇,为转变农民传统生产观念,该镇通过深入宣传、积极引导、制定奖励办法等措施,让一部分农民经营观念先行转变,让他们把眼光瞄向旅游市场,因此带动了大部分农民由单一从事水稻、玉米、红薯、花生等生产逐步转向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种植及特色养殖方向发展。特别是居住在张清路、阳龙路沿线的居民还主动开设了“农家乐”、建起了家庭旅馆,一部人借助黄龙洞旅游市场的有利条件,积极从事经营纪念品、土特产等生意,走上旅游从业之路,促进了该镇农村的传统农业向旅游型、休闲型、观光型农业转型。
创优“三大品牌”,推农业企业示范作用。近年来,该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品牌,将一批小企业培育成全市的龙头企业。双峰生态示范园先后投入近千万元,园区生态良好、环境宜人、功能配套,有寨楼区、名木区、竹林区、苗木区、水果采摘区、高台休憩区、鱼塘区、耕作区、石林区、蔬菜区等10个功能区和具有土家吊脚楼风格的24栋民居生态观光园。共接待国内外考察团128批4500余人,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为当地农民创收550余万元,成为湖南省AAA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常源生猪扩繁养殖场建于2009年,占地91.95亩,是专业从事生猪饲养、良种繁育、产品销售及相关农产品经营等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张家界市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该镇的广惠中药材合作社,在武陵源区拥有生产示范基地5000亩、全市20000多亩,入社社员达500多人;先后开展了15次技术培训,参训社员超2000人次,带动农民2000多户从事中药材种植,免费为残疾人发放10多万元的种苗、肥料,帮助20多名残疾人走上致富道路,有的已成为种植大户。目前,该社已建立了全市第一家中药材苗木组培脱毒实验室和七叶一枝花GAP科研实验基地,已打造成为湖南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使该镇的产业品牌优势明显发挥出来,示范带动作用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完善“三个配套”,强增效增收基础保障。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该镇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一是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先后成立了中药材、养殖、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该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硬化和整修村组道路35公里,新建饮水工程30多个,整修山塘、水渠、河堤等12处,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为推进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共举办种植、养殖等技术培训班20期,其中办班培训2000多人、现场指导6000多人,组织村(居)能人到外地学习达5批次140多人,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几年来,该镇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00多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达2650人。
来源:红网
作者:邓德华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