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规划亟待“劝一讽百”意识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作者:程惠哲 编辑:闵美颖 2012-09-14 11:14:03
时刻新闻
—分享—

  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为代表的汉大赋,以劝百讽一的文体、文风著称。劝百讽一,主要指汉大赋几乎通篇全是对奢华铺张的美饰夸耀,最后来几句应当远离奢侈淫逸的讽谏,可谓夸张、渲染的篇幅占99%还多,劝戒、提醒的1%不到。这种劝百讽一的行文风格,在当今社会渐成大有市场之势。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许多地方纷纷着手编制文化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事情本身是好事,但这些规划的行文,却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基本上是先大谈特谈近年来文化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绩,接着来上那么一小段,蜻蜓点水式地说一下存在问题和不足。虽然这些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汉大赋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它们的写法和文风,不由让人想起汉大赋劝百讽一的特性。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当前常见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本如果是“劝一讽百”将是什么样子、什么效果。仍然可以谈成绩,但只是用一小段,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地点到为止。希望以这种方式讲工作成就,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是成绩都是过去的,是向后看的,容易产生自恋心理、自满情绪,妨碍进一步的发展。二是如果真的成就巨大,群众有目共睹,再大讲特讲,有自吹自擂之嫌。三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与其自己讲,不如让群众自觉去讲。四是容易造成规划的前后矛盾,同一个事情,前边讲取得了多大成绩,后边提到的问题有时是针锋相对的,给人以吹牛撒谎、哗众取宠,饰伪以邀誉、钓奇以惊俗的不良印象。因此,作为一个方面、一个领域,特别是一个基层行政区域,在总结短短几年的工作时,没必要把成绩讲得震天响。讲成绩的篇幅减少后,就可把大量的篇幅用来点明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之道。毕竟,突出问题、解决问题,是面向未来的,是着眼发展的。

  这种“劝一讽百”的文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先公开推出一个草案或征求意见稿,把问题摆出来,把思路亮出来,把措施推出来,并主动征求社会意见,征集更好的办法。有把握不准确的、措施不得力的,根据各方面的好思路、好办法,加以调整、完善。两人智慧胜一人,越是对问题分析得鞭辟入里,越是集思广益,越是吸收更多人的智慧,越能对症下药,越能事半功倍。这样,发展规划才会更得人心,发展实践才会更加顺畅。

  如果由于各种因素所限,实在做不到“劝一讽百”,那么,至少应像大讲特讲成绩一样,用同样的篇幅、同样的热情、同样的投入,来鞭辟入里地讲问题。这样编制出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效果也会比“劝百讽一”式文体和文风的好。

  近期,宣传思想文化部门正在大力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应把这一活动的精神,特别是“改文风”落到实处,应用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编制文化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上。在当前“劝百讽一”文体、文风走俏的情况下,改文风显得尤为重要。在改文风的问题上,不仅个人写的小文章存在改的问题,集群体之力而成的大规划,更需要改文风,因为它的影响更广泛,导向性更明显。具体到文化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类文稿,当务之急,是改变、摒弃“劝百讽一”的文风,远离空话、大话、套话乃至假话,把主要的精力、主要的篇幅,尽量用于主动正视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的规划,才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重要成果,才是发展的蓝图、行动的指南。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作者:程惠哲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