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和问题
综合而言,当前农村的精神文明生活大致有以下五方面的不足:一是不注意用语文明。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由于多年习惯所然,文明意识缺乏,对文明礼貌用语惜言如金,出现矛盾或纠纷不能心平气和商讨解决方案,轻则恶语相向,重则武力交涉,使矛盾更加激化恶化。二是不重视家庭邻里和睦。家庭不尽孝道、争夺财产、婚外情等不和睦现象时有发生,邻里利益纷争、生活琐事等各种纠纷比比皆是。三是娱乐生活不够健康。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之余,因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热衷赌博,过分沉迷而疏于生产,有的甚至聚众赌博,引发系列社会问题。四是风俗礼仪不够科学。农村中做喜事摆酒宴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地方摆酒宴名目繁多、宴请泛滥,排场越大越好,劳心劳力,劳民伤财。有些群众过于迷信,大事小事都要选日子定时辰,费时又费神。过世安葬绝大多数为土葬,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五是价值观念有所歪曲。部分农村群众尤其是少数青年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满足一己私欲经常不择手段实现目标,或有悖伦理罔顾道德,或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导致各种违法乱纪案件层出不穷,一些社会丑陋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症结与原因
1、社会教育滞后。农村群众由于种种原因,整体文化程度偏低,接受社会教育有限,缺乏对国家、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或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对于农村群众行为的规范引导,社会往往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力来约束,群众精神生活及文明意识的教育明显滞后,群众自身也忽略了文明素养的提高,造成了不文明现象频频发生。
2、社会压力增大。农村群众大多依靠体力谋生,工作生活境地大多较差,工作及家庭压力较大,但又不懂得合理的疏泄。久而久之,脾气往往变得急性暴燥,稍有矛盾引发便容易失去理智、率性而为、难以控制,导致一些本可避免的家庭邻里纠纷发生,严重的因难以控制而最终演变成暴力事件。
3、社会道德缺失。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少数农村群众心理控制力差,禁不住诱惑,或者存在不劳而获的想法,采取不法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存在爱慕虚荣的攀比思想,不惜打肿脸装胖子,过于奢侈浪费讲排场;存在好奇或追求享受的心理,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毒涉黄,结果害己、害人又害家。
4、个人主义严重。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眼前利益出发,斤斤计较,经济利益要争,面子问题要争,口角胜负还是要争,甚至不惜毁掉血肉亲情和多年感情,不管会造成后果如何。
5、社情日趋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多元化,农村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人情道德思想日趋微妙,矛盾因此日趋增多,从而容易引发纠纷摩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严重的激化成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强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墙报等多种形式,利用远程教育、法制夜校、计生学校等多种平台,大力宣传培训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培育文明氛围,进行文明礼仪大评比,对文明集体、文明家庭、文明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引导整个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
2、加强科学民俗引导形成。在对全县民俗风情进行充分调研、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与先进地区科学民俗相比,正面教育引导社会不良习俗的转变,促进科学民俗的形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最大限度地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到抓事业、谋发展、促和谐上来。
3、加强法制道德正面教育。坚持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正确对待个私利益,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让其充分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坚持人性、人情、道理正面教育,全面增强素质修养,抑恶扬善,促进农村遵纪守法、弘扬正气、传承美德的社会良好风气形成。
4、加强歪风邪气严打整治。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时期的监控,依法依规、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是偷盗、抢劫、绑架、敲诈、吸毒、涉黄、赌博等现象,形成严打狠治的高压态势,震慑犯罪分子,遏制歪风邪气抬头倾向,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缔造一个全力以赴抓生产、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农村发展新局面。
5、加强精神文明平台搭建。各地要根据本地具体实际情况搭建各类学习载体,一是组建农村基层文化馆,可提供上网咨询、书报阅读、介绍就业和致富信息等多种服务,引导群众在空余时间学习充电,而不是沉溺于低级趣味。二是要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在其中加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规范农村群众行为,倡导引领农村文明礼貌新风。三是经常开展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群众道德情操,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四是实施开展帮扶活动,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后进群众,由村干部或党员“一对一”跟踪帮扶,通过先进带后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提升。
6、加强思想重视力量保障。一是氛围营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千方百计提高方方面面的重视度与参与度,经常关注、支持并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二是资金投入,多途径多渠道争取和筹集资金,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平台,加大农村群众培训力度,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形成农村文明风尚。三是力量保障,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及队伍,保障有充足的人员、时间及精力投入,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作者单位:湖南汝城县委宣传部)
来源:红网
作者:曹航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