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

来源:红网 作者:黄景祥 编辑:闵美颖 2011-10-12 16:19:18
时刻新闻
—分享—

  时下,每当谈起“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话题,人们的第一反映就是:我们究竟“富”了没有?这里有一个标准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万元户是先“富”起来的人,如今万元户比比皆是。当然,如果跟李嘉诚比“富”,那又贻笑大方了。可见,“富”是动态的、相对的。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到2007年达13785.8元,比1978年增长39倍多,年均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2%。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比过去“富”,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当然,我们现在的“富”,只是小康之“富”,不是宽裕之“富”,更不是发达之“富”。

  中国人讲究“饮水思源”,如今被人们引申为“致富思源”。那么,我们致富的“源”在哪?抛开现象看本质,除去表面抓实质,说到底,我们今天的富裕生活一不靠天,二不靠地,靠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的事业怎么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么喜人的局面?我们怎么可能解决温饱走向小康?如果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将动荡不安,又谈什么致富发展?溯源思富,富非天赐,富非神赋。那些求神拜佛的人也该清醒清醒了!既然根源找到了,不妨对党更信任一些,执行政策更坚决一些。

  尽管先贤们赞美“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但我却敢断定,宁肯不当君子也愿意致富而不安贫的人还是多数。善良的人们认为,不论是谁,只要富得正当,富得仁义,就没的话说。当然,有了钱花在哪里,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的坐标。从“穷则思变”到“富而思进”,是我们思想认识上的飞跃,也是我们更高层次上的追求。

  《史记·货殖列传》里,用116个字记载了两千多年前一位“用铁冶富的”蜀卓氏。姓卓的先人是赵国人,秦灭赵以后被流放蜀地。在流放途中,别人都争着贿赂主管官吏,以求近处安置。但独具经济头脑的卓氏,却希望迁往适合发挥自己经营才干的远方——岷山脚下的临邛。他就在那里用山上的矿石冶铸铁器,积累的财富超过滇蜀所有的百姓,生活娱乐设施能跟国家的君主相比。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蜀卓氏是古代以经营工商致富的典型,富得合理合法,让人口服心服,司马迁能把他记载下来,也算得上是慧眼独具了。蜀卓氏的结局虽未写明,但我觉得他大体上不会招致横祸,而能泽及子孙的。

  富裕,是人类奋斗的永恒主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实行先富带后富,最终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为此,社会有关部门应对先富起来的人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他们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给他们以展示自我才干的机会;对他们富余的资金,可以帮助选择更好的投资方向,或者进行扩大再生产。我们的舆论导向则应该大力倡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人们自尊自爱自重的高尚情操。那些先富起来人更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的提高,用智慧创造丰富多彩的文明生活,成为引领当今社会生活新时尚的“弄潮儿”。

来源:红网

作者:黄景祥

编辑:闵美颖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c.rednet.cn/content/2011/10/12/45699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