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着群众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等带来的诸多挑战。近年来,渝中区按照党的十七大“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要求,结合作为重庆的行政、金融、商贸、文化中心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为本,从解决当前群众情感、社会情绪的几个突出问题入手,探索实施人文关怀、加强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解决好“距离感”问题:让干部融入群众中间。毛泽东曾指出,“要做群众工作,就要接近群众、面向群众”。但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不敢、不善甚至不愿、不想与群众打交道,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时空距离越拉越大,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有群众讲,“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到影”。这种距离不是群众拉开的,而是部分党员干部坐在“机关衙门”、疲于“文山会海”、忙于“迎来送往”造成的。在群众心里,一些干部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群众”也往往成为部分干部在车窗里看到、讲话里念到、汇报里提到的概念。要拉近距离、消除“隔膜”,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党员干部沉下去,走进基层、走进社区,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从 2008年起,重庆全面推行“三项制度”(书记接访、成员走访、定期反馈),全面开展“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把机关干部赶出“衙门”,推向田间地头、村社农户。渝中区作为重庆唯一没有农村的中心城区,我们结合“居民居住在楼房、集中在社区”的实际,创新开展“领导干部社区群众工作日”活动,确定每月第二周星期二,全区所有区级、处级干部深入社区脱产工作一天,近距离了解群众衣食住行、感受群众喜怒哀乐、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解决好“人情味”问题:把真情送到群众心间。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群众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都应该把“情”字放在重要位置,以情动人、以情化人;都必须重视“社会情感”,让其成为调和社会关系的“润滑剂”,避免演变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去年以来,渝中区创新实施“人生关怀”系统工程,每一个群众在出生、入学、婚育、养老、节日、生活困难、重病、离世等 8个人生重要节点,党委政府都将送上“出生礼包”、“启蒙礼包”、“新婚礼包”等,上门看望慰问。一方面,在群众大喜时送上祝福、悲伤时给予安慰、困境时扶助激励,让群众感受到“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温情;另一方面,关怀对象由困难群众等特殊人群扩大到全体群众,由特惠到普惠,让人人都感受到党委政府全方位、全过程的关心;同时,关怀内容由扶贫帮困拓展到人情关怀,由物质帮扶扩展到情感交融,多了真心真情的感动,少了程序化、公式化的冷漠。
解决好“信任度”问题:把承诺兑现到群众眼前。近年来发生的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等颇具影响力的群体性事件,群众宁愿相信网络传言甚至谣言,也听不进党委政府的真实解释说明,使小问题酿成大矛盾、个体事件放大为公共事件,明显表现出群众对当地党委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根源在于,在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政策常常成为“空头文件”,为民解难事的承诺往往只是“空头支票”,让老百姓感到失望。取信于民的关键在于,答应群众的事,要件件有回音、件件得落实;作出的承诺,要逐一“兑现”,不能让群众的合理诉求“落空”、热切期盼“延期”。渝中区是一个老城区、建成区,针对群众反映的“一梯三表”(老旧电梯改造、水电气一户一表)、社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我们坚持现场查看、现场研究解决,努力实现办结一件、满意一件、争取群众一片,不让历史遗留问题继续遗留历史。同时,对群众反映事项,建立“三日反馈、十天办结”和“组织督查+群众监督”的双向督办机制,通过电话回访、社区公示、群众见面会等形式,做到“群众不满意、事项不销账”,不让党政失信、干部失职、群众失望。2010年,渝中区信访案件数量同比下降45%。
解决好公共服务“均衡化”问题: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有群众讲,“现在少数富人致富了,少数穷人政府关怀了,大多数人被遗忘了”。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很多群众认为没有落到自己身上,感觉不具体、很缥缈。为此,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从百姓生活的细微处来观察、关心、干实事,把服务送到百姓身边、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感受到、享受到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公共服务。近年来,我们结合渝中地域小且公共资源富集的实际,致力于打造4个“10分钟便民服务圈”(10分钟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10分钟文化教育圈、10分钟休闲娱乐圈),让老百姓步行10分钟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如在医疗方面,在每个街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让老百姓能够“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社区”;在体育健身方面,每个社区、每个小区都配备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文化教育方面,结合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大力实施校点布局调整,让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每个孩子都同享均衡优质教育;休闲娱乐方面,在全区统筹布点公共绿地、文娱设施等,真正把各类设施建在百姓身边、让群众享受服务更加方便。
解决好群众“参与性”问题:让发展富集群众智慧。有群众反映,“高楼大厦越盖越多,但我住不上;高速公路越修越多,但我用不上;明天的事说得越来越好,但我靠不上”。一方面,干部希望为群众做更多的事情,谋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党委政府抓工作、上项目又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工作很努力,但群众不买账。毛主席讲,“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如何让我们的工作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我们认为,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发展有我参与,实现党群干群“双向互动”。近年来,我们在建设“五个重庆”的实践中,每启动一个重大项目,每推出一项民生工程,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汲取群众智慧,让群众参与到党委政府的决策、实施过程中来。比如,危旧房片区改造前,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群众支持率达到90%以上才启动拆迁,近3年来渝中改造危旧房320万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不稳定事件、群体性事件和到市进京上访事件;在实施社区环境整治、小区园林绿化、断头路打通等项目前,都要贴出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老百姓感到在渝中建设发展的每一步中,自己的想法被尊重、建议被采纳,也从中看到了变化、享受到了幸福,在共同参与中形成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要在群众最关注之处回应、最急需之处帮助、最动情之处关怀,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社会管理就会顺利高效推进,党群干群关系自然日益密切。
(刘强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书记)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强
编辑:闵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