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探索干部公选新路径:广开才路人岗匹配注重民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安洋 冀业 编辑:闵美颖 2011-06-07 15:46:18
时刻新闻
—分享—

  从去年12月到今年4月,山西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18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作为自1991年来第九次副厅级领导干部公选,山西在解决“会考不会干”、“人岗不相适”等公选难题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外界对这场历时4个月的选拔工作这样评价:“这是山西推行公选制度以来创新举措最多、人选来源最广、时间效果最优、社会反响最好的一次公选,完全达到了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

  关键词1 广开才路

  广开才路堪称此次公选的一大特点。山西省的这次公选共有1217人报名,呈现出分布范围广、人员素质高、选任对象优的特点,而且遍及24个省区市,既有中直机关干部,又有市县基层干部;既有央企管理人员,又有非公经济组织管理人员;既有国内专家学者,又有海外高层次人才。

  为了“广开才路”,山西此次公选按照不同类型职位,设置了不同的报名资格条件,如报考省直党政机关副厅(局)长职位的,要求年龄不超过40周岁;对报考省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位的条件设置上,充分考虑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实际,将年龄放宽到48周岁,并重点要求具有煤化工企业或相近行业的工作经历,目的就是为延伸产业链,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转型跨越排头兵的作用;在严格年龄界限的同时,还将任职要求放宽到任职满4年的副处级干部。

  “这次公选对市县基层干部触动非常大,打破了以往论资排辈的方式,为基层年轻干部开辟了上升通道。”1973年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常书铭说。此次常书铭等5名“70后”走上了副厅级岗位,使得这次公选年轻干部的比例明显提升,平均选任年龄仅42.3岁,其中3名仅37岁,并且有4名副处级干部直升副厅级岗位。

  据介绍,目前山西省干部队伍存在年龄总体偏大,学历层次偏低,基层锻炼偏少的情况,这次公选对优化山西干部年龄结构、明确今后用人导向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成功的结果势必会激励更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参与公选,要让更多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看到希望,进而形成人心思齐、人心思进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说。

  关键词2 “6+1”测评

  山西的这次集中公选不是一次普通的选拔人才之举,省委将此次公选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实践,围绕破解全国公选普遍存在的方法简单、以考取人以及部分公选干部高分低能等问题,首创了“宽进严出、逐轮淘汰”的选拔程序和办法,改变以往“笔试+面试”的简单做法,综合运用了目前党政干部考试测评的多种测评工具和方法,探索尝试了“综合测试+经历业绩评价+岗位素质测试+党政领导干部能力测试+半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六位一体”的全新测评模式,成为这次公选最鲜明的特点。

  “这次选拔真是把国内外能用的考核办法都用上了,并结合了我们自己的实际,想想这3个月来经历的十几轮关卡,当选的、落选的心里都服气。”刚走上山西医科大学副校长岗位的王宏伟回忆起整个选拔过程,对全部测评环节的设定评价很高。

  山西此次公开全过程,分为发布公告、网上报名、资格初审、综合测试、经历业绩评价、能力测试、面试、体检与确定考察对象、组织考察、酝酿协商与决定任用、任前公示11个实施步骤,主要安排了综合测试、经历业绩评价、能力测试、面试4项测试环节。

  各项测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各有侧重。如综合测试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类,重点测试应试者的通用领导能力和担任相应领导职务应知应会的知识面;经历业绩评价强调“学过什么、管过什么、干过什么、干成什么”,通过将干部的任职经历、工作经历、教育培训和工作业绩等情况量化评分,作为评价干部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关键指标;能力测试包括岗位素质测试和人机对话测评2项,前者分职位进行,后者采用中组部“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人机对话测评工具”开展领导能力测评,突出检测人岗相宜、人岗相适及其心理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面试首次引入半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2项测评办法,重点考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气质形象等,保证把最符合职位要求的人选选出来。

  一位在面试阶段落选的山西某事业单位刘姓干部坦言,他花8000多元专门参加了北京一知名公考培训机构的一对一面试培训,但在半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实战中还是“败下阵来”。“这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平常处理突发事件开常委会讨论一样,需要具备的领导素质和协调能力,是复习准备不来的。这一轮轮考试果真是大浪淘沙,逐渐把‘金子’筛选了出来。”他幽默地说。

  关键词3 人岗匹配

  从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主任到山西大同大学副校长,张晓永很快完成了角色转变,有着丰富高校教学管理经验的他开始着手把自己关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张晓永之所以如此顺利地适应新角色,主要源于这次公选把经历业绩评价当成选拔硬指标。

  “其它省市的考试我也有所涉及,一般只搞笔试和面试,没怎么考虑参选干部以前做过什么,而山西的经历业绩评价恰恰考核你以前做过什么、有什么业绩,这也实际上决定了你以后能做什么。”张晓永分析。

  山西此次公选把经历业绩评价作为公选重要环节,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并且在综合测试、经历业绩评价、能力测试、面试4项测试环节中,经历业绩评价被赋予了最大权重,占到测试成绩的40%。

  山西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朱先奇介绍,此次经历业绩评价,通过对应试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任职经历、熟悉领域、考核奖惩、学习培训、工作业绩等进行量化分析,深入考察干部“学过什么、管过什么、干过什么、干成什么”,来评估其与报考职位的匹配程度。

  为了做到人岗匹配,山西将公开招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历业绩评价置于测试环节的第一步,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的经历业绩评价置于测试环节的第二步,并按公选职位与参选人员1∶7的比例淘汰部分人选,避免产生只会考、不会干的“考试专业户”,给那些综合素质高、工作实绩突出但不擅长考试的干部创造了机会和平台。

  立足“干什么考什么”,进行针对性测试,进一步保障了人岗匹配。“一上考场,我就发现能力测试和现在书本上、网络上大部分试题很不一样,完全出自实践考量。”刚选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的梁丽萍回忆,笔试考题设置针对性强,紧扣实际工作、热点与敏感问题,尤其是案例题目部分,侧重实际操作,能够真实地考出干部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关键词4 注重民意

  山西此次公选还在扩大民主上大胆创新,首次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基层干部担任群众评委,有效提升了公选工作公信度。在笔试、经历业绩评价、人机对话、面试等每个测评环节,邀请新闻媒体、群众代表和纪检部门进行全过程监督,以选拔过程的公开保障公选的透明和公正。

  在2月27日的半结构化面试中,参选考生发现除了28名考官外,还有20张新面孔,他们就是新增的群众评委。群众评委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干部群众代表,也创下了山西公选干部史上的又一个第一次。群众评委现场打分,并且占到了面试20%的高比例。

  “第一次当评委来考核这些‘官’,刚开始还有点紧张。但我很快就体验到这次公选干部的公平、公正、公开,省委选拔干部能听取我们基层民众的意见,这种扩大民主、加强监督的举措深得民心。”来自太原钢铁集团的刘永和回忆。

  为了更加注重民意,此次公选还实行差额考察制度,制定严密的考察工作方案,抽调有丰富干部工作经验的现任厅级领导干部带队,分9个考察组对每个考察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按照“三选一”的办法,进行综合比较,择优而用;进行公认度测验和民主测评,广泛征求和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层层研究把关,慎重研究决定,拟任建议人选由省公选领导组研究提出,提交省委组织部部务会研究后,最终报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确保任用人选上下公认。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强调:“山西省委这次下决心开展的公开选拔,创新颇多,风清气正,目的就是最大程度放宽选人用人视野,把有学识、有能力、有业绩的优秀年轻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为干部队伍充实新鲜血液,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增添生机活力,也为全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累经验。”(记者 安洋 冀业)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安洋 冀业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