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李想 编辑:闵美颖 2011-04-27 09:03:23
时刻新闻
—分享—

  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著名讲话。七十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在大学学习,尽管远离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是同样面临“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紧迫任务。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要树立科学学习观。

  大学之大,首在大德。古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首先是做人教育,励志教育,一个有德性的大学才能根基深厚,孕育人才。反观现实,重德轻才,功利化学习,“万般皆下品,唯有名利高”,考高分,走仕途,赚大钱,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而为天下之兴亡而担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越来越淡薄,做人教育越来越少。

  大学之学,重在学问、思想。思则睿,睿则圣。没有思想的大学教育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教育。反观现实,应试学习方式根深蒂固,许多人机械地接受“是什么”,却很少去独立思考“为什么”、“怎么样”。填鸭式学习挤掉了探索空间,缺乏质疑精神,毫无创造可言。

  大学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载体。学以致用,行重于言,大学之树常青。反观现实,在象牙塔里封闭办学,许多人一味地扎入专业课中,孜孜不倦,可是到头来也只是成为书本复读机,动辄搬书赘述,惟书本是真理,照本宣科,学用脱节,眼高手低。

  凡此种种,既有社会环境原因,也有大学自身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传统学习理念、片面教育模式、功利社会环境、失衡价值尺度,使大学难以走出围城,把大学生束缚在一个无形框框里。大学生是事业的栋梁、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德不立则行不正,才不实则走不远,不改造我们的学习、不树立科学学习观危害极大。

  那么,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如何树立科学学习观呢?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为树立科学学习观指明了方向。

  首先,改造我们的灵魂,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解决为什么学习问题。灵魂就是支柱,目标就是方向。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年仅12岁的周恩来发出了令全班师生震撼声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先生远赴日本学医,为了唤醒民众,又弃医从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历代读书人的人生意义所在。我们这代大学生,身逢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理应确立为民族强盛而读书治学的远大志向。有这样的心气,书才读得好、读得有意义。

  其次,改造我们的学习态度,下苦功、耐寂寞学习,解决以什么样精神状态学习问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学海无涯,只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才能到达梦想的彼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读书做学问要执着坚持,只有不懈地奋斗才能收获成功。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是,历经磨砺,豁然开朗,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在当前浮躁之气日盛、功利之风盛行的情形下,我们的大学读书生活,还应追求这三种境界。要有敢于攀登的勇气,不怕吃苦的精神,锲而不舍的决心,抛弃幻想、静下心来,战胜诱惑、沉下气来,不为磨难而折服,不为挫折所退却。如此读书人生,一定是追梦之旅多美好,志行合一更灿烂,苦寒梅花格外香。

  再次,改造我们的学习内容,既面向书本、更面向实践,解决学习什么问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客观规律的探索,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沉淀,我们理应把书本知识学扎实。不过,即使学习书本知识,也要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学习。而且,读书是学习,面向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不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将是纸上谈兵。尤其是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新闻工作者陈中华的事迹感人至深。十多年来,他虽身患重病,却坚持奔波在新闻第一线。有一次,他陆续接到69个来信来电,反映的都是土地承包问题。为此,他跑了10多个县、30多个村庄,与几百名农民聊天了解情况,写成《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系列调查》。农民种地为什么赔钱?农业规模经营怎么成了抽地的幌子?“农业示范园”为什么变成荒草滩?正是在深入采访中,一一找到了答案。无数事实教导我们,实践才能出真知,到一线去才有亲身感受,深入水底才会抓到大鱼。

  再者,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注重创新学习,鼓励批判质疑,解决怎样学习问题。复读机式学习只能学到知识,创新学习才能掌握能力。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治学面广,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启发学生新的发现,写论文时也要求学生有新的理论或者见解。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先生所言给我们深刻启迪,我们应站在前人肩膀上创造性学习,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用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破除旧见,推陈出新。而创新的前提是质疑,这是创新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百多年前,当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梁启超先生提出要挽救国家必先改造我们的少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担负起富民强国的使命,依然要改造我们的学习、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李想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