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闵美颖 2011-04-26 15:05:20
时刻新闻
—分享—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中央着眼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形势下,加快推动以创造、生产、营销各种形态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显得尤为重要。

  有利于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文化消费的愿望和能力逐渐增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扩大。特别是随着“十二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战略的实施,预计人们文化消费的意愿和能力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它主要解决的是基本文化需求,提供的是均等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人们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要靠文化产业来满足。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有利于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优势。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协调”。文化产业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有精神层面的内容;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事关文化和社会建设;既可以增加GDP和就业岗位,又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振奋精神、凝聚人心,并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二是“绿色”。与生产制造领域中的大部分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消耗低、污染小,具有鲜明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征。三是“高效”。文化产业既可以是典型的创意经济,通过较小投入实现高附加值;又可以是资本和技术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还可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可以说,在能源、资源、环境等要素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约束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具有很强包容性的文化产业将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涉及面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强。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领域其他门类的互动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为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比如,设计业的兴起可以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创意支持,版权业的发展可以为中国产品走向高端、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保障。同时,文化产业自身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比如,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很大,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排在金融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日本仅娱乐业收入一项就超过了汽车业与钢铁业收入的总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产业也是高科技产业。这不仅意味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高科技在文化产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且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进步。可以说,在未来5—10年内,我国的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本土文化企业和文化自主品牌,不断推出具有中华文化内涵、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文化产品,可以在国内外文化市场扩大和巩固我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提升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传播力、影响力,带动整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从实践来看,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单靠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事业机构来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多地依靠文化企业来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使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和国际交流语言的企业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体,不断把中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

  

{Ky:PAGE}

 

  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从中央文献中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到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再到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有效思路。

  科学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08年至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09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增速达到17%,大大超过了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北京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2010年,我国国产电影产量达到了526部,电视剧14000多集,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超过100亿元,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大大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2010年,整个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的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资源开发持续升温,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开始形成。2010年,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2亿元。到目前为止,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去年又有8家文化企业上市融资104亿元。

  准确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的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多元、附加值较高。因此,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停留在打造文化产业园或者文化产业基地上,而应着力激活丰富的文化资源,激发各个群体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大气力提高文化原始创新能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资本支撑能力,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深入分析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总量上供需缺口较大。据相关专家推算,我国目前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量约4万亿元,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规模约1万亿元,供需缺口高达3万亿元。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需要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全面把握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本条件。一般认为,一个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至少应具备六个条件,即经济规模大,产业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较高;市场扩张能力强,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技术密度大,能够较快地吸收高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就业空间大;产业关联度高,能够通过产业间的前向、后向和旁侧效应带动国民经济发展;节约能源和资源,经济效益相对显著。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这些基本条件,并借鉴其他支柱性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同时,国际上一般认为,只有当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才能称之为支柱性产业。据推算,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必须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才能达到5%。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3万亿元的目标值还有较大差距。应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坚决避免文化产业发展的“唯GDP倾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不是一味强调提高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否则很容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热衷于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导致数量与质量失衡、规模与效益失衡;混淆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区别;误导人们只重视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社会效益;等等。在实践中,应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