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跨国企业对中国人才的"低接受度"是大学的挑战

来源:人民网 作者:朱瑶 编辑:闵美颖 2011-04-16 08:58:17
时刻新闻
—分享—

  人民网博鳌4月15日电(记者 朱瑶)企业需要何种素质的人才?大学教育应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博鳌亚洲论坛今天下午举行的“大学校长对话企业领袖”专场上,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刘川生的发言精彩地回应了这一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大学校长对话企业领袖: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分论坛现场 人民网记者朱瑶摄

  尴尬的“低接受度”

  刘川生首先展示了一组数字:今后五年大约需要7.5万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施展拳脚的管理人才,但目前达到的数字大概只有5000名;而未来三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才需求是70到80万,但能被跨国公司看上的人才不到30万。

  “这组数字表明,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跨国企业的接受率只有大概10%。怎样在变化的世界里,面对新的需求培养出创新人才,这给我们的大学教育提出特别大的挑战。”她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刘川生 人民网记者朱瑶摄

  企业需要何种素质的人才

  刘川生认为,未来中国需要高技能、国际化的人才。对于现在热议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她也给出自己的观点:“好大学培养的学生就业不难,一般大学培养的好学生,就业也不难。”一些大学的学科符合了社会发展,符合了最近信息网络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这些学科就业不难。

  难的是什么呢?“如果一定要在大城市就业,可能会难;一定要在挣钱最多的大公司就业,可能会难; 或者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在将来的全球化时代就业可能有点难。”她说。

  刘川生提出,面对这样的时代,中国大学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这样几种素质:首先是要有真才实学;其次是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还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最后是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一个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对社会有用,为社会服务,而不是浮躁的人。

  “我觉得大学教育出来的人,应做到世界因我们而不同,世界因我们而精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和谐和繁荣。” 她总结到。

来源:人民网

作者:朱瑶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