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韩振亮 编辑:闵美颖 2011-03-18 16:21:32
时刻新闻
—分享—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使我们的理论创新拥有最坚实的基础,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纵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灵魂。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后,我们党认识到过去的路走不通了,要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后来发生的苏东剧变,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历史如此集中、明确地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推到我们党的面前,使之成为必须回答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孕育形成,邓小平理论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

  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的严重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局面,我们党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过程中,又突出地遇到了怎样继续执好政,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前进中的诸多矛盾,如此现实、紧迫地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推到我们党面前,亟待作出回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始终弘扬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实行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进这一伟大事业,没有一股子敢闯敢试的气和劲,没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不行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具有这种精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了这种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0多年来,面对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力地推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取得的发展进步,无一不是在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中实现的,都是创新实践与创新理论互动互促的结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我们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就更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加以解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始终体现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战略思维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战略的核心思想。改革开放、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始终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战略思维,主动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历史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引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对外开放,实际上就是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我们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这不仅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还突出地体现在它坚持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人类文明成果。正是因为坚持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还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提倡各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包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协商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所有这些,不仅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科技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对我国学术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具有更加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始终恪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始终恪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首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剥削阶级和阶级对立消除以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每一个群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科学地界定了“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成功探索和新鲜经验,都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使我们的理论创新拥有最坚实的基础,理论工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始终恪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要坚持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和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这是改革开放和共产党执政赢得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与支持、取得巨大成功和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始终贯通中国文化、民族形式的睿智精华

  每个民族, 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力量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个国家最具特点、最能表现国家和民族特色的,就是其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内在地包括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有丰富而生动的哲学语言,充满着富有智慧的民族形式和表达方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找到能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民族形式及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认同,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都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向前推进。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韩振亮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