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政协文艺界委员联组讨论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宗堂 史竞男 编辑:闵美颖 2011-03-09 14:25:32
时刻新闻
—分享—

  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政协文艺界委员联组讨论旁听记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张宗堂、史竞男)8日上午,全国政协文艺界的委员们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联组讨论会。文化艺术精英济济一堂,就当前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说问题鞭辟入里,建箴言富有创新。在近三个小时的讨论中,原本每人8分钟的发言时间屡屡延长。在掌声不断的发言中,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入讨论发人深省……

  无声的文化更容易深入人心

  近年来,在文化政策宽松、宽容、宽厚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每年创作上千部小说,电影票房去年突破百亿元,演艺市场十分火热。

  “提起文化,第一感觉是繁荣发展。”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委员说,“不过,新的大师级人物还没有出现,公认的传世佳作并不多,塑造灵魂的作品也不知道在哪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一种‘反文化’的倾向,不容忽视。”

  “对于文化发展,往往是政府很重视,表面很热闹,但老百姓往往却不怎么买账。”丹增委员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刻意营造文化繁荣时,却伤害了文化本身。

  近年来,加强文化建设成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要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十个重点要抓好的工作之一。

  “政府重视文化的努力,令人鼓舞。因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更深远、更久远。”冯骥才委员说,“文化建设要大要强,但更重要的是要精要细。因为,越精越细的文化,越影响深远。”

  “我认为,文化的繁荣是不能够去打造的。”冯骥才委员认为,在文化建设上,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因为,无声的文化更容易深入人心,力量也更强大。

  田军利委员在发言中说,繁荣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尊重个性。因为,艺术的金牌永远属于个性。文化繁荣的标志不仅仅是体制、机制,更重要的是精品力作。

  “文化是精神性的,文化工作有其自身特点。”冯骥才委员说,“只有按照文化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来做文化工作,才可能是科学的发展。”

  文化工程应远离政绩工程

  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但由于大家对如何发展文化产业解读不一,有些造成实际工作中的偏差,甚至错误,使得简单地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相连。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金钱至上。”丹增委员说,很多地方对传统文化的资源开发,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打着“开发”“保护”的旗号,对民族文化任意曲解,甚至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

  他认为,文化产业要谨防急躁、浮躁、暴躁之风,如果“三躁风”刮起来,文化产业一定会走歪路:破坏了传统文化,曲解了历史文化,糟蹋了遗留文化,歪曲了革命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必须是科学妥善地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要重视文化产业内容的质量和层次。”孙萍委员说。

  范迪安委员建议,发展文化要尽量减少临时性的、应景的所谓“重大活动”的组织,文化工程应远离政绩工程。

  “我们有牺牲生态环境而追求经济发展的教训,不能再以牺牲文化价值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丹增委员说。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里,国民的精神素质和社会文明愈加重要。”冯骥才委员说,“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国民的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家园。”

{Ky:PAGE}

  对于经典,我们必须心存敬畏

  “大胆创新”成了当下文艺创作的一个时髦名词。于是,在书刊中、银屏上,卧薪尝胆的勾践变成了暴君,献身报国的西施变成了荡妇,反抗以强凌弱的范蠡成了“头顶绿帽的小肚鸡肠”……

  “这种对待经典的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仲呈祥委员认为,“敬畏经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典中承载者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它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仲呈祥委员说,“切记不能一边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流传了数千年的经典。”

  对外文化传播要有总体规划

  “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宣传不错,也认为世界应该已经知道了中国。可是一有风吹草动,总有不少人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的噪音不绝于耳。”姜昆委员的发言引人思考。

  文化的强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终的强大。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日益提高之时,如何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展示在世人面前,成为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姜昆委员认为,应从国家战略层面扶持民族传统文化。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从宣传的角度对如何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议。

  “要对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诠释进行一目了然、言简意赅地概括。”他认为,可以编纂中华文化精华的宣传册,并配以国际水平的外文译本,务求精简、图文并茂。

  他进一步建议,中文版本可用于海内外华人及海外孔子学院,外文版可供外交外事及对外交流和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友人使用。

  他从海外艺术演出的操作层面提出建议:“打造代表国家水准的综合文化交流项目。”“不要老搞大拼盘式的文艺演出,追求场面热闹,要向海外市场提供符合国外受众审美情趣的文化节目。”……

  “对外宣传要有整体规划,也要从小事做起,全社会共同努力。”姜昆委员最后说。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宗堂 史竞男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