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尊重群众利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支点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王钰鑫 编辑:闵美颖 2011-01-24 16:31:32
时刻新闻
—分享—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用马克思主义对人民大众进行思想整合,从而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利益认同的重要作用,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要体现全程关怀,也就是既要体现终极关怀,也要体现现实关怀,即立足现实,满足人民群众合理化的现实需要,观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现实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作为主体的人,其对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的认同,与他对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个体理想追求和利益实现的满足程度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制定出体现共产主义理想信仰认同与利益实现认同一致性的政策或相关制度安排是中共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方式之一。

  人民群众往往从最直观的感受和最关切的利益出发形成观念和主张。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本质上就是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根本的利益冲突。通过利益实现使马克思主义渗透进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认知,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并掌握群众的关键。在这里,由于利益是满足人们生物性与社会性需要的客观条件,因此必须观照和满足人民大众多样、复杂的利益需求。也就是说,要使基于利益实现认同的人民大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仰,首先应该在利益实现上更加全面地反映和表达人民大众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和愿望,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等。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真正找到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强调“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而无产阶级要实现共产主义,不仅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而且还要“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否则,“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为中共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尊重、维护、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成为中国革命实践中一条重要原则。

  中共在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灌输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时,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历史经验表明,不能体现人们利益诉求的理论是无法得到广泛传播而真正实现大众化的。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经济利益是其它一切利益的基础,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中共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出发,成功地把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引向了共产主义,树立了坚定地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这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事实上是革命实践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真实写照。其个中原因是复杂的,而把共产主义理想信仰认同与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紧密相连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共坚持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分析社会现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革命态度,发现了隐藏在背后的动因:利益。通过全面地深入地持久地调查研究,根据时代特征准确把脉中国国情,尊重人民群众的合理的利益需求,制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出了一套包括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批判了原来扭曲的现实生活,细致入微地关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用马克思主义提升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贯穿中共一切工作和制定政策的一条主线。毛泽东指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毛泽东进而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我们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在中国,最广大人民最直接的利益是土地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问题。谁赢得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占绝大多数。而农民又是最讲实际的。毛泽东曾指出“农民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农民利益的满足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因此,解决土地问题即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和邓子恢等率先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办法: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在中央苏区,毛泽东等通过加强经济建设等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而发展农业生产又是首要任务。为此,中共采取了一些措施,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和耕牛缺乏等具体困难;积极消除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以避免“谷贱伤农”,从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并建立了粮食调剂局、粮食合作社等提供保障;改良技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善土地利益,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条件。此外,发展工业生产、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事业是有序展开,这些都保障了苏区人民群众的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对苏区党的好感和信任。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广大解放区掀起了土地制度改革的热潮,并且注重把满足贫雇农要求与团结中农(不损害中农的利益)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共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大批青壮年农民在“保田参军”的口号下踊跃参加人民军队,成立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有力地支持了人民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在系统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由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了农民阶级前所未有的自觉支持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好的政策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才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因此,中共的政策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但好的政策也要让广大群众知道。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都应当在报纸上发表,在电台广播,使广大群众都能知道。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当时,中共借助一切可以采用方式、途径实现了政策与人民群众的结合。这些政策由于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但这些政策本身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化,内涵着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为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审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和经验,启示我们:要始终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物质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同、所信仰的原因之一即在此。当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在分配中的作用,通过健全初次分配和在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包容性增长。如此,便可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使其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度、认同度,从而自觉将其作为思想指南和行为准则,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王钰鑫

编辑:闵美颖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